蝶恋花李清照赏析(蝶恋花李清照)
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分享蝶恋花李清照赏析的相关知识,通过是也会对蝶恋花李清照相关问题来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的话,希望大家别忘了关注下本站哈,接下来我们现在开始吧!
1《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是 北宋词人欧阳修的作品。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及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赏析
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或见《阳春集》。李易安定为六一词。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
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状。“乱红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2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原文_翻译及赏析
笑艳秋莲生绿浦。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花主。 可恨良辰天不与。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宋代·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笑艳秋莲生绿浦。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花主。
可恨良辰天不与。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 宋词精选 , 咏物 , 荷花抒情 注释 红脸青腰:写荷的红花绿茎。
自许:自我期许。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秋莲的词。可能寓含着某种寄托,比如说怀念那位名叫“莲”的歌女什么的,也可能没什么寓意,只是描写秋天的莲花。我们不能穿凿附会,根据“文本”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分析,是最妥当的。上片的描写,是把莲花比作了少女,以笑脸以花朵,以腰肢比茎干,以“照影弄妆”比喻莲花的迎风临水。这样描写,既有形,更有神,把莲花写活了。总的说,是以花比人、以人喻花,但怎么比喻,落实到具体的词章上,则有一番切入展开、承接转换的手段,更能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头一句是从红花和绿叶切入,“笑艳秋莲生绿浦”,“笑”写花之神情,“艳”写花之色泽,“绿浦”则将荷叶铺满了池塘。接着展开描写,“红脸青腰”,好像是把一株莲花叠印在了一位少女的身上,红花是她的脸,青梗是她的腰,美艳婀娜的形象立即展现出来。花与人的结合,很自然地引向了凌波仙子、荷花仙子之类的联想,故而说“旧识凌波女”,把这种联想的范围沿着“旧识”所指示的时间轨道更进一步地拓展开来。写到“弄妆娇欲语”,已是神情毕见呼之欲出了,而作者的笔锋陡然一转,落到了“西风岂是繁花主”一句上。“西风”二字与首句的“秋莲”相呼应,亦属点题,而繁华无主则是感叹秋莲之终将凋谢。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晏几道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468篇诗文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宋代·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宋代 :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宋词精选 , 赞颂 , 秋天 , 写景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宋代·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长相思·长相思
宋代 : 晏几道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宋词精选 , 相思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宋代·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宋词精选怀念
3赏析《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蝶恋花——昌乐馆寄姊妹\x0d\x0a泪湿罗衣脂粉满,\x0d\x0a四叠阳关,\x0d\x0a唱到千千遍。\x0d\x0a人道山长水又断,\x0d\x0a潇潇微雨闻孤馆。\x0d\x0a\x0d\x0a惜别伤离方寸乱,\x0d\x0a忘了临行,\x0d\x0a酒盏深和浅,\x0d\x0a好把音书凭过雁,\x0d\x0a东莱不似蓬莱远。\x0d\x0a\x0d\x0a这首词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清照素来抑郁愁苦的文风,或抒发国破家亡之感,或伤老年嫠妇凄苦无依之情,偶尔表露的欢快惬意之情,乃是年少家庭优裕无忧无虑时期,自从丈夫辞世之后,又面临国破家亡的惨淡境况,李清照的愁绪出于个人不幸和国家沦亡愈来愈浓,"怎一个愁字了得!"和"人比黄花瘦",已经将她的凄凉苦楚道出极致。而这首词同样又是离愁别绪,不同以往的是,既不是寄给丈夫,也不是抒发闲愁,而是寄给家乡姐妹的。李清照与姐妹之情深,在《如梦令》中可窥见一斑,"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欢乐时"沉醉不知归路",而分别在际,则是"泪湿罗衣脂粉满",姐妹们个个梨花带泪依依惜别的场景跃然纸上,而下一句,"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一首著名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改编的一首琴歌。王维的诗是去送友人到关外服役而作,诗中有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此"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这首诗写完之后,王维又和了一首《渭城曲》(亦名《阳关曲》)这首曲子在当时广为流传,后人新增了一些诗句,把曲子改为《阳关三叠》,叫"三叠"是因为同一个曲调要反复叠唱三次,突出了对远行友人的深切关怀思念之情。而李清照在写给姐妹们的诗中也用此典故,并称"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用如此夸张豪放的笔触写出离愁,这一别山高水远,再相见不知何年。可见姐妹情谊之深!\x0d\x0a\x0d\x0a"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山长水远,自己行至水端之处,恰逢潇潇微雨,更添得一份萧索冷清,"孤"字点明了自己所处的现境,无人相伴左右,倍受相思熬煎。\x0d\x0a\x0d\x0a下片,诗人笔锋又转回现实,遥想离别之景,一如当年年少嬉戏,把酒换盏,只是今非昔比,酒入愁肠,再也不是当年小女儿的醉酒憨态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酒盏深浅,竟也不知喝了多少,许是一味痴痴地饮酒,欲以解愁肠,谁知愁更愁。诗人并没有直述胸中失意,而是通过一真实细节,细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因为分别在即极度伤感的心情。然而,愁更愁,诗人并无过多耽溺其中,笔力一振,"好把音书频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这两句绝妙,陡然有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意味是寄语给姐妹,同时也是给自己。只要姐妹之间鱼雁频传,音讯不断,仍然是厮守在一起仿佛从未分开。"蓬莱"是传说中的仙山,虽然姐妹们异地相隔,但仍然不是天人相隔,见一面不比登天,清照最后两句铿锵有力,眼前豁然开朗,虽然伤离别但又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离别,有着王维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的大度豁达,以此特色来写离愁,对于一个女词人来讲,更难能可贵。
4李清照《蝶恋花》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
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作品赏析
【赏析】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泪湿罗衣脂粉满”,词作开首词人即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场面。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两个典型细节来作文章:“泪”和“脂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无限的伤感。次写“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热泪纵横,犹无法表达姊妹离别时的千般别恨,万种离情,似唯有发之于声,方能道尽惜别之痛,难分难舍之情。“四叠阳关”,苏轼《论三叠歌法》中的说法可参为注解:“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由此观之,“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姊妹的别离场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笔触,一来表现了词人的笔力纵横,颇具恣放特色,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有“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似同出一机杼;二亦展现了词人感情的深挚。“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词人的笔触在结拍处一折,纷乱的思绪又转回现实。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烦人心境,自己又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词作上片从先回想,后抒写现实,从远及近,词脉清晰。
下片,词人的思绪又回到离别时的场景,但笔触则集中抒写自己当时的心境。“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直陈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典型细节,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同时也是“方寸乱”的最佳注释。歇拍二句:“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的思绪依然飘荡在那令人难忘的别离场合,但词作的笔力却陡地一振,奏出与前面决然不同的充满亮色的音符。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厮守在一起。词作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蓬莱”,传说中的仙山。李商隐《无题》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本词不仅有李清照词作特有的抒写心理细腻、敏感的特点,更有笔力健拔、恣放的特色。以此特色来写离别之情,对一个女词人来说,尤显难能可贵。
《蝶恋花》 和漱玉词
凉夜沉沉花漏冻,欹枕无眠,渐觉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忆共锦衾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
这是明朝王士祯和李清照的漱玉词,以女子的口气所写的。网上没找着翻译,我自己的理解:
微寒的凉夜寂静无声,连计量时间的花漏都似乎冻的凝结了。(这里可以引申为仿佛连时间都停止了)躺在枕头上却睡不着,隐约的听见三更前的鸡叫声。这个时候,心怀愁绪,却没有你和我一起分担。月亮已经照到窗户的缝隙里,春天的寒意越发的重了。想起我们曾经睡在一起亲密无间,你好比梧桐花,我就像栖息在梧桐花上的凤凰那样不离不弃。遥远的往事只能在梦中重温,只有不断的弹起并不连贯的琴声。
5《蝶恋花·春景》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下面我们来看看《蝶恋花·春景》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春景》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翻译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天涯海角到处都有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蝶恋花·春景》注释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蝶恋花·春景》赏析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3-11 18:52:08
目录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