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 伊利亚随笔续集中文版(伊利亚随笔好词好句)

2023年03月13日丨佚名丨分类: 科普

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伊利亚随笔续集中文版的相关知识,通过是也会对伊利亚随笔好词好句相关问题来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的话,希望大家别忘了关注下本站哈,接下来我们现在开始吧!

1兰姆的两种人表达什么?

姆、梁遇春散文比较研究

2006年第1期

总第72期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JOURNALOFFUQIN(,BRANCHOFFUJIANNORMALUNIVERS ITYSumNo.72兰姆,梁遇春散文比较研究

江震龙,庄文泉

(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2.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系,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从比较兰姆和梁遇春的性格特征与随笔观察点这两个角度,展开对兰姆和梁遇春随笔同中之异

的分析与论述,从而具体,翔实地论证梁遏春的随笔既深受兰姆随笔的影响,又具有自己的独创性和中华民

族传统的印记.

关键词:兰姆;粱遇春;随笔;影响;独创

中图分类号:1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21(2006)01—0034—06闽籍天才作家梁遇春在30年代前期被人与兰姆并提,"有人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①.这不仅表明:兰姆及其所

写的《伊利亚随笔》和《伊利亚随笔续集》对梁遇春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其它任何散文随笔作家的影响;而且说明:梁

遇春及其散文随笔《春醪集》和《泪与笑》 ,既有他自身的独特之处,义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印记.

梁遇春在他的一些散文随笔,着译序文和注释中,对散文随笔体裁和题材发表了种种不乏卓见的观点.其中最

为突出的是:认为散文随笔的"漫话絮语很能够分明地将作者的性格烘托出来"固,"使思想带上作者性格的色彩",

"这样子才能沁人心脾,才能有永久存在的理由"③,散文随笔作家"最重要的是观

1/16页

察点(thepointofview)"④.梁遇春的

这些话,无疑抓住了散文随笔的神髓.此,我们比较兰姆和梁遇春的散文随笔,也就可以从比较兰姆和梁遇春的性

格特征和散文随笔观察点这两个角度展_JF.

兰姆和梁遇春都绝顶聪明,既有惊人的想象能力,又有过人的思索才能.这使得他俩的散文随笔都能看出世界

的真相和世俗的浮见.然而,兰姆的聪明中有傻气,他看遍人生的全圆后,却有意装傻.梁遇春称赞说这是"高明超达

的生活术"⑤,而对于兰姆自己来说,则有难言的苦衷.粱遇春的聪明中有火气,他尚未看遍人生的全圆,却四处进射

智慧的火花,时有新颖深刻之处,更有青年的喜巧和稚气.

兰姆聪明中的傻气,使他散文随笔中的伊利亚在聪明中也颇具几分傻气.伊利亚坦率直爽,老实痴情,而义能看

透世象,多有发现.伊利亚自称"不会算帐"⑥,却"发明过某种记帐法"0.他直言不讳地说:"讲起学问,我比别人来整

整少知道一部百科全书."⑧又能看出人称"非常聪明"的索尔特"学问有限"@.失恋后,他"甘心情愿"地在相思憔悴中

度过七年的黄金岁月"0,还自我辩解说:"一个一点儿傻气都没有的人,心里必定存有一大堆比傻气坏得多的东西.

……

我们人类当中那些最善良的大好人,莫不是傻得可爱"@.他令人信服地指山:"在吃粗茶淡饭之前,先来祷告一

番,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当美昧的汤菜摆上桌面,香气扑鼻,客人们馋涎欲滴,简直不姗该吃什么才好,还要举行

祷告,真叫人觉得不合时宜"@.他还独具慧眼地发现,已婚女士扫未婚男性面子的种种方法:"带着大惊小怪的神气

笑你"的"瞪眼法","总是对你大捧特捧,捧得特别过分"的"夸张法","常常做出天真烂漫,傻乎乎的样子,故意曲解

她们丈夫对你有好感的根本原因"0的"声东击西法".这种聪明中的儿分傻气,傻气

2/16页

中的诸多聪明,使伊利亚显得平

易近人,惹人喜爱,使散文随笔具有了自我解嘲的幽默味,并且"盖住了好多惊人的意见".

粱遇春聪明中的火气,使他散文随笔中的"我"常爱跟权威的言论和时髦的观念唱反调.这个"我"喜欢直来直

去,不给任何人物留面子,常用游戏,调侃,讽刺的El吻说自己的套道理.胡适之先生说:"我总想对国内有志作好

文章的少年们说两句忠告的话,第?,做文章是要用力气的……",这个"我"就说:"一瞧就知道是篇用力气做的文

收稿日期:2005—1 卜 22

作者简介:江震龙(1962-),男,福建政和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庄文皋

(1964一),男,福建莆田人,副教授,在读硕士生.

第1期江震龙庄文泉:兰姆,梁遇春散文比较研究35

章,是坏的文章,没有去学的必要,真真值得读的文章却是那些好像不用气力做的"0.思想界的权威"梁启超先生开

个书单,就说没有念过他所开的书的人不是中国人",对此"我"愤激地说:"那种办法完全是青天白日当街杀人刽子

手的行为了"."许多学者热烈地讨论人生观这个问题"@和"Gentleman这个字应该要怎样子翻译才好"@之后,"我"

却大谈起"人死观"和"流浪汉"(Vagabond)来,认为"人生观这把戏,我们玩得可厌了,换个花头吧,大家来建设个好

好的人死观"@;"流浪汉确是个可爱的人儿","在这个麻木不仁的中国,流浪汉精神是一服极好的兴奋剂,最需要的

强心针"国.这种常唱反调,使得梁遇春在人们的眼里成为一个"发着傲慢的眼光,睨视着一切,讽嘲着一切"@的人.其

实,据最为器重梁遇春的叶崇智教授说:"他是很可爱的人物.他对家庭很好,对朋友也很好."@.之所以常跟权威的

言论唱反调,是因为各种权威们常好为人师,"喜欢摆出我是什么都懂得的神气,对

3/16页

着别人说出十三分肯定的活.

……

觉得普天之下只有一条道理,那又是在他掌握之中的"窜.这种以学问压迫人的姿态,是梁遇春所深恶痛绝的,他

曾对老师叶崇智说过:"以武力金钱压迫人,固然可鄙,但以学问压迫人,也是一样的可鄙"@!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才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一方面既讽刺胡适对少年作家的忠告,另一方面又跟胡适私交不浅.胡适是梁遇春文学

引导者之一,梁遇春对胡适毫无个人之间的怨恨,只是不满于胡适摆出一付"真理化身"的架势.之所以常跟时髦的

观念唱反调,是因为时髦的观念常使人们"满口只会说别人懂(?)自己不懂的话","为维持面子的缘故,渐渐造成虚

伪的习惯"0.麻木和虚伪是梁遇春一再批评的中国人精神状态的弱点,那么造成中国人麻木和虚伪的重要原因之

一:盲目崇拜时髦的观念,就必然时时遭到梁遇春的批判.这种聪明中的火气,使"我"显得年轻气盛,颇有自信,使散

文随笔具有了嬉笑怒骂的讽刺味,并且激情澎湃,见解尖新.

兰姆和梁遇春的绝顶聪明,使他们常常怀疑一切既成的观念和权威的言论.这就极容易和"怀疑一切"的怀疑论

者产生共鸣.我们不能武断地把兰姆和梁遇春称为怀疑论者,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他们都受过怀疑论者思想的影响.

兰姆至少受过蒙田怀疑论思想的影响,梁遇春还受到笛卡尔,休谟和康德的怀疑论思想的影响.怀疑论思想虽然"怀

疑一切",但却唯一不怀疑自身的思想,因而在认识自我时,只能运用内省的方法,而内省往往又必然伴随着自传的

回溯,使得兰姆和梁遇春的散文随笔形成了内省自述,留恋过去的特征.

中老年人性格中总有忆旧的成份,再加上兰姆屡遭不幸,贫穷潦倒.使得他"有一种怪脾气——怕面向未来"圆.

因此,兰姆散文随笔谈论的内容,都是他自己在伦敦的种种生活回忆:回顾和评议

4/16页

童年时代的学校生活,回忆第一次

看戏时的印象,重现在故家所见的人们和景物;回忆青壮年时期的公司职员生活,报界撰稿生涯,亲朋好友间的交

往,到大学或海滨度假,谈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读的书,在伦敦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和引起的感受等等.由于兰姆14

岁以后,就体会到工作的劳累与烦闷;20岁遭到失恋的打击,几乎精神崩溃;紧接着又发生家庭惨剧,使他牺牲了爱

情婚姻生活,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他屡遭不幸的一生中,只有14岁以前的生活显得无忧无虑.所以在兰姆回

忆自己过去生活和感受的散文随笔中,对童年时代种种生活和感受的回忆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极有文学兴趣与天才"和不愿意谈论自己个人家世的性格特点,使梁遇春散文随笔的内容,谈论的是他文学和

人生的思考和体悟.对于文学,他描述自己阅读作品的体验,自述对各种文学体裁,不同作家的作品的好恶,对各种

文学现象,文学的内部规律和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所进行的苦恩冥想,多有发现.对于人生,他自述了大学的生活,自

己对某些自然现象,动植物的好恶,对流行的观念和人类各种情感的反思和体味.多愁善感的个性和赞成哈兹里特

所说的"人是惟一会笑会哭的动物"@,又自然地使得他在描写大学时代的生活时,对种种情感的体味占据了绝大部

分的内容.

真挚诚恳,内向羞怯和看重友谊的性格,使兰姆的散文随笔在表达方式上,采用曲曲折折,真真假假假托他人,

扮演角色的间接方式."当他好像在讲自己的时候,实际上(从历史事实来说)讲的常常是别人的事.……将自身与他

人的悲欢交织在一起,——将自身化为许多人,又将许多人融合在自身之中"0.兰姆运用伊利亚这个真假杂糅的人

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省自述和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从来不对事物进行系统的

2幼儿园教学反思随笔怎么写

导语: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关于幼儿园教学反思随笔怎么写(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幼儿园教学反思随笔怎么写 篇1

1、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要帮助宝贝减轻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其实需要家长早早准备。

儿童需要通过做事发展自身。替代宝贝做事,是剥夺宝贝的发展机会。家长应该在宝贝很小的时候,就不怕麻烦,为宝贝创造自己做事的机会,培养宝贝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父母对宝贝的关注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宝贝逐渐走出自我中心,了解他人也有需要,了解与他人相处的规则,以减少宝贝今后的挫折感。

发展孩子的同伴。可以把小伙伴请到家里来,这样会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下为孩子建立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到幼儿园去可以形成他一个很好的依托,就是说两个孩子之间会相互照顾,因为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熟悉起来的,在这个新环境下如果其他的安全感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个孩子、这个伙伴就是他建立安全感的一部分。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性格内向更需要这样的鼓励。另外,也要教宝宝在幼儿园一定要敢于表达,如还不会自己尿尿、身体不舒服时要告诉老师。

2、家长态度要坚决

当老师接过孩子以后,父母最好马上离开,不要在幼儿园逗留,更应避免出现孩子在里面哭、父母在外面“哭”的情况。有的父母离开后,又偷偷回来看孩子,一旦孩子发现父母也在园内,定会产生依赖情绪。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哭闹,拒绝参加任何活动。请相信,老师肯定会尽职尽责地带好每一位孩子。父母们,请克制自己的感情,送孩子入园时态度要坚决。请记住:你心软的表现只会导致孩子变本加厉地哭闹。高高兴兴地送、高高兴兴地离开,才是明智之举。

作为妈咪,当别人告诉你,分离时哭得泪人一样的儿子在你离开他的视野之后,很快就又开心地玩了起来时,也很不能理解。但是,生活中确实看到了不少这样的例子。所以有的幼儿园会和家长们开玩笑说,你要是不相信我可以给你录下来。我们过去听幼儿园里有经验的老老师“赶”妈咪走,说“别磨蹭了,越磨蹭越哭得厉害”时,心里有些反感。可是事实真的就是这样。那些面露不忍,一步三回头,甚至抱了宝贝离开的妈咪,她们的宝贝往往哭闹的时间更长一些。

3、尽量让孩子有安全感

尽量早接孩子

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集体中,而且一呆就是一整天,这时他心里也许会委屈地想,是不是父母不要我了。为了减少刚入园时的恐惧心理,在第一个星期可以稍微早点接孩子,让他感受到父母并没有忘记他。回家路上,最好用关爱的语言与孩子交流,询问他在幼儿园进行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分享他的快乐,使他从内心感受到被爱。

多给正面引导

上幼儿园之前,父母可以向宝宝描述幼儿园的趣事,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一起学习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等,让宝宝对上幼儿园充满期待。宝宝从幼儿园回来后,爸妈也应引导宝宝讲一些幼儿园里发生的趣事,尽量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有没有想妈妈之类的话,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

以正确的方式了解宝贝在幼儿园的情况

宝贝入园之初,妈咪想了解宝贝在园表现时,可以向老师提问,或查看幼儿园的家园联系簿,幼儿园也应该主动向家长说明宝贝的情况,但妈咪最好不要一见到宝贝便立刻问长问短,显得格外焦虑。

4、提前给孩子做好充足的准 备

做好精神准备

首先,要让孩子充分了解幼儿园不仅有游戏还有其他活动,但活动时间有一定限制。其次,不要将幼儿园描述的过于理想。老师人数毕竟有限,要同时照顾很多孩子,难免出现不周到的时候。如果孩子觉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很大,就会产生失落感,从而引发哭闹等行为。切记不要以送幼儿园托儿所作为对孩子的威胁,这样他会加深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反感。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上幼儿园之前,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自己吃饭、自己尿尿等各种生活自理的能力,并将其作息时间尽可能地调整到与幼儿园作息相一致。

与宝宝一起准备上学用品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购置上学书包、文具、衣服等,以增强他们对上幼儿园的期待。还可以提前带孩子快乐地参观一下要去的幼儿园,消除他们对环境的陌生感。

5、加强与老师的联系

家长应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一方面可以告诉老师宝宝的习惯、爱好、性格等,以便老师尽早了解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帮老师多了解孩子

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父母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便于老师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好地照顾孩子。例如,有的孩子一哭闹就要小便,有的孩子要成人摸着耳朵才能入睡等等。另外,最初父母最好坚持接送孩子入园,鼓励孩子积极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如果您的孩子比较胆小、内向,可以先向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性格特点,请老师给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会更容易适应。向老师了解孩子一天的表现,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表扬,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安慰。

幼儿园教学反思随笔怎么写 篇2

读书可以使人获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还可以通过书中不同的人物、事件、事物、案例等来强化自己的思想、观点,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这本是身边很普通的一件事情,但是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却得到了另人难以想象的结果。所以这篇文章让我依然记忆犹新。

这件事讲的是:在某个幼儿园,新学期开始时,在新来的一批幼儿当中,有几个幼儿有不爱睡午觉的习惯,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想了一个办法,把他们的床都靠墙放,午睡时就让那几个幼儿面朝墙睡。老师觉得,这样一方面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分散,另一方面还可以阻止他们与其他小朋友说话。没想到不到一个星期这种方案就失败了。有一天,午餐散步活动结束后,老师正带幼儿走向睡眠室。突然,一个叫欣欣的幼儿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您别让我对着墙睡觉了好吗?我对着墙睡觉心里难受。”当时老师愣了,弯腰抱起她说:“那好吧,老师不让你对着墙睡觉了。”他听听了老师的话很高兴,还把这件事告诉了身边的小朋友。看到欣欣的举动,老师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晚上回家后,这个老师在想白天孩子说的话。于是她做了一次试验,把家里的床搬到靠墙的一边,然后侧身对着墙躺下。这时她才感觉到真得很不舒服!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顺着墙往上看,那墙显得很高很高,而且像是要倒下来,于是心里就更加不舒服了。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并意识到自己真是大错特错了!第二天,老师早早来到幼儿园,把那几个不爱睡觉的孩子的床,全部搬离了那面高高的墙,重新摆好。

后来这位老师又想了许多的办法,比如,通过创编故事、诗歌,给他们讲睡午觉的好处和不睡午觉的坏处,让他们听一些舒缓的摇篮曲,并自制一些小奖杯,奖给睡午觉时表现好的孩子等,对帮助那几个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很有效。

读完这个案例至今都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真正意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你都应设身处地的多替孩子想一下。在老师看来,孩子午睡有益健康,所以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让幼儿入睡,甚至有时也像那位老师一样,让不爱睡午觉的小朋友对着墙午睡,为的是免得孩子们之间互相干扰,大家的午睡也就都有了保证。这种方法虽然符合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减少刺激,从而较快的使孩子进入睡眠状态,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是我们却没有想一想我们的“方法”是否给幼儿带来了心理上的其他方面刺激,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就像文中所说,欣欣对老师说:“心里很难受。”才引起老师的反思,老师自己试着像欣欣一样对着墙睡觉,才发现真是很不舒服,用眼睛顺着墙壁往上看,觉得墙体好高好高,像是墙壁要朝自己倒下来一样,心里觉得难受极了。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欣欣是幼儿园里的一个小孩呢?其实心理上承受的压力,不知要比大人大多少倍呢!有时也许孩子会想:“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不这样,而我却一定要这样!他们会把这看成老师的惩罚,一想起受惩罚心里更不是滋味。她越想越难受,越想越害怕,又怎能把事情做的如你所愿呢?也会感到自己被老师从小朋友的群体中分离出来,无依无靠,我们成人往往意识不到,但是,在孩子的心中,他觉得自己成了离群的孤雁,觉得自己独立无援,孤独没有安全感。然而安全感对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欣欣对着墙午睡一样,面临好高的墙壁,看不到周围熟悉的环境和小朋友们,这就使她失去了安全感。新学期开始阶段,孩子从自己过惯了的家庭环境中,被送到幼儿园,一切还不习惯。这样的新环境,已经使她很担心,老师又要她对着墙午睡,本来已经出现的不安全感越发加重起来,真是雪上加霜。

有时我们正是这样,往往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曾经做过,正在做着或是将要做出一些类似“对着墙睡觉”之类的错事,本来是片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到最后,归根到底,就是我们不懂得也不善于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强加于孩子。好心办了坏事,却自己不知道,更没法纠正,直至铸成了大错。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这正是《纲要》反复倡导的,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时我们所欠缺的,就是像欣欣小朋友的老师一样的勇于反思,并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的精神。通过看书学习我才真正明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理解孩子的心理是多么重要呀!只有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才能根据不同幼儿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教育儿童必须走近儿童世界,理解儿童的心理,孩子的想法在成人看来比较简单,但也有着他的道理。大人和小孩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果说大人的世界是现实的陆地,是显而易见的陆地上的一切事实,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海洋,是海底里那一切隐蔽的存在。陆地上有的,海洋里也有,但其中却有着差别。因此,不能用大人的世界来套儿童的世界。在成人看来是变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在孩子眼里却是真实的和正确的,因为他们处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成人不同。

儿童很小就问一些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星星为什么爱眨眼睛?”在他们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性,他们喜欢和花草讲悄悄话,为布娃娃洗脸、穿衣服;他们爱憎分明,只理解“是”与“非”,对人评价不是“好”就是“坏”对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常以自己的思想方式去行动。如,对玩具汽车的构造产生好奇,但有不理解抽象的理论讲解,索性拆开来自己琢磨,在自己拆装的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理论,会用自己的哲学来构建汽车的原理。

所以我们应当用儿童的心理来看待孩子。孩子为什么拆坏汽车?下雨天为什么偏偏爱在水里跑来跑去,如果耐心些,孩子会告诉你他的道理,你也自然会从孩子的哲学中了解它的想法,了解他的思维方式。

我们常说要用一颗童心,一份爱心去对待孩子,其实无需扮演或伪装,只要能理解“儿童的心理”,用“儿童的心理”看待儿童世界,就自然能理解他的言行,也自然能引领儿童从“海洋”走向“陆地”。

然而,我们有时正是缺少一颗童心而已。让我们重新拾起那无瑕的童心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

幼儿园教学反思随笔怎么写 篇3

1、从身体营养方面保护眼睛

锻炼身体,增强体制人是统一的整体,如果身体状况不好,就会影响视力。如患有贫血、神经衰弱、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或全身发热疾病期间,视力一般都要比平时要差。当情绪低落、睡眠不足、长期生活无规律时,我们也感到视力会有下降。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制。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

注意营养、不挑食眼球发育需要充分、全面的营养。营养物质的缺乏,如蛋白质或维生素的缺乏都会成为近视的诱因。为保证眼球的正常发育,平时要平衡饮食,合理营养。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疏落、水果、动物肝脏以及富含高蛋白的鱼、肉、奶等,一般来讲,少年儿童只要不挑食,都能吸取到眼球发育所需的养分。

2、从外在条件保护眼睛

改善照明、端正坐姿。最理想的光源为自然光源。不良的光源会在不知不觉中对眼睛造成伤害,太强或太弱的光对眼睛都是有害的。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近视和夜间长期应用不科学照明光源有直接关系。因此,灯光照明一定要特别注意,要选择良好的、亮度足够照明灯具。

读写姿势要端正,眼离书本1尺远,这个距离符合眼的调节生理机能,可以使眼肌的调节紧张度达到最小的或在震荡、晃动的条件下(如车船上)或黄昏时看书等。

节制看电视、用电脑电视、电脑进入家庭,孩子可以从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但它们因为光线强,图象有闪动感,看的时间过长,导致眼肌调节紧张和疲劳,就会损害视力,产生近视。因此看电视要有节制,注意调节好电视的亮度,距离要适当,位置一般保持和电视的距离为3米左右。和电脑的距离保持在50—70cm左右,看电视、用电脑的持续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一天不超过4小时。连续用眼中间要休息10—15分钟。

经常望远,做眼保健操用眼不要持久战。一次边连续近距离用眼中间要稍事休息,时间不应过长,青少年一般不超过一小时。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以求经常性地增加视距,开阔视野,放松调节,维护正常视觉功能。

3、根据幼儿健康教育规律设计系列教育活动

对幼儿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属于健康教育范畴,掌握幼儿健康教育的规律是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英国健康教育专家柯斯特的健康教育模式,对幼儿健康教育来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柯斯特曾用健康教育模式说明认识,态度和行为在健康信息与增进健康之间的作用,即教育者想方设法向受教育者传递健康信息,受教育者通过接收信息,掌握健康知识,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信念,并付诸行动,从而增进健康。

根据这一模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设计了以下系列教育活动:

活动一:认识眼睛。

活动二:他为什么看不清。

活动三:测视力。

活动四:视力的保护。

活动五:正确的读写姿势。

通过这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眼睛的用处,眼球的简单构造,造成近视的原因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懂得保护视力的常识和方法,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从而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在设计每一个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都力求遵循游戏化、趣味化、儿童化的原则,使保护视力的教育活动成为幼儿喜爱的并乐于接受的活动。

4、重视活动的延伸与渗透

在系列教育活动中,幼儿虽然懂得了怎样保护眼睛,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不对,有了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但是要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将保护视力的活动延伸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去。日常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视力保护教育提供了很多机会。如:当幼儿绘画、看书、写字时,提醒幼儿用正确的读写姿势;当阴天下雨光线不足时,请大家想一想,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怎样保护视力;当看电视、看录像时,可要求让幼儿注意时间不要太长,距离不要太近;某一小朋友得了眼病时,小朋友们组织一次小小的讨论;如此等等。

教师善于抓住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机会,对幼儿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常常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为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一、采用游戏的方法。通过游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良好用眼习惯的培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如:近视眼找朋友的游戏,纠正幼儿不良读写姿势。二、及时表扬、鼓励。当某一小朋友能自觉按照要求去做的时候,老师及时的表扬、鼓励,从而萌发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三、进行评比。让小朋友自己评价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没做到,再在评比栏里作记号,直到养成习惯。

5、家长配合长期坚持

幼儿阶段对孩子进行保护视力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视力的保护,并不是通过一次活动,一阶段的培养,就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还需要长期一贯地坚持。这项任务,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我们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向幼儿家长讲述有关视力保护的知识,并印发资料,让家长督促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按要求去做,以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幼儿园教学反思随笔怎么写 篇4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来到市保,每一天和这群孩子们生活在一齐已经半年多了。这半年多来,从对他们不熟悉,对工作中的每个细节的陌生,对保育院的常规的不了解。到此刻,一点一点的进入状态,这其中和领导的关心,班主任林教师的帮忙,保育院周教师的`配合,以及家长们的宽容、理解是分不开的。

回顾这半年多来的生活,能够说一向生活在压力和努力之中。徐教师的优秀从一开始就给了我很大压力。对于我这个转岗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本来,我想利用我在小学的工作经验结合幼儿园的工作实际,做点创新。可是,实际操作起来我才发现,自我想的太简单了,毕竟年龄及各方面的发展需要、目标及方法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简单的结合根本起不了作用,反倒适得其反。慢慢地,孩子们的常规、习惯开始发生变化了,有些孩子被一些好动的孩子带着变化着。看着眼里,其实急在心上,我觉得是我没有及时的巩固他们的行为习惯,才造成他们的变化。应对家长们的信任的目光,我心里很虚。

几次家长开放日的活动,让我深刻的感觉到,我的工作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不够细致,细节问题总是研究的不够全面。这个幼儿园的工作中是很大的问题。经过和林教师、周教师的讨论,也跟徐教师沟通的几次,加上从家长口中了解到的孩子的情景。我开始静下心来研究细节的问题了。我觉得,幼儿园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细节,大多比较琐碎的事情,小朋友随时会制造很多状况,如果不研究全面一点的话,到时就会措手不及。之后,我也着重在这方面下功夫,从平时的日常工作,到后面的家长开放日及孩子的才艺展示,我都尽量研究到细枝末节的事情,学期末的汇报活动和本学期的“3。8”节半日活动,我们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让我的挫败感有了点点小恢复。

这个学期,我觉得还要继续坚持这种把事做细的做法,无论是对孩子常规的管理,还是自身的教学工作,及孩子们的日常保育工作,本学期几次活动的组织,都要尽量静下心来,做细做全。当然,我的工作中仍然还存在浮躁和懒惰,时常会偷偷懒、耍耍小聪明,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尽量改正。把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把孩子的发展放在心里。能够做让家长放心,孩子喜欢的教师。

幼儿园教学反思随笔怎么写 篇5

这堂课我觉得幼儿做得很不错,关键成功的地方在于两点:开始部分以小朋友们自己将接触的事物引入,幼儿对此兴趣很高;对于细节处我作了很好的准备:首先是孩子活动的组织,要点和关键的地方我作了强调:比如蘸色的要求,合作的要求等等,我考虑到孩子可能会抢,对此也作了说明强调,同时准备工作也比较充分,我事先自己试了试就发现了很多问题,蘸色的颜料水分很多,水就在纸上流来流去,搞得一塌糊涂,我就比较注意,调色时保持水分较少,颜色较浓,还教给幼儿蘸好后在碗口刮一下,这样印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成功。我们的纸吸水性差,因此不能小看这点小小的改变,如果水一多肯定是搞得很脏,孩子没了兴趣就有可能没心思,弄得一团糟,另外我在自己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蔬菜的横切面是圆形的,但是都是类似的形状也不好看,我发现花菜蘸了颜料后印出来的是星星点点的,效果非常好,另外还有纸团,但是发现纸团容易烂掉,不太适合,我就去掉了纸团,由于材料的提供也比较有目的。

因此幼儿的活动非常顺利,虽然是第一次跟颜料打交道,但是每组上都干干净净的,孩子的衣物等等也保持得较干净,作品也完成得不错,看来同样是一样的设计,有的小细节不注意可能也会带来大问题,有句话说"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看来做人是如此,上课也是如此,记得曾在教研活动中将好课比作珍珠,我想假如珍珠当中镶了一到两粒劣珠,胡乱穿起,那这串项链的质地绝对是大打了折,我们上课要对每粒珍珠基本都要有个数,要有自己的眼光和思考,不能拿着人家的教案,想都不想就用了。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进入三年级阶段,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参与度也与日俱增。具体体现在朗读训练中,以前总是由学生读,教师加以点评。现在学生在正确把握与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对于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自己的体会。我将这篇文章看作是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励学生自我欣赏,并自我改进的一个好机会。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组内自行决定分工。基本上由三个角色(小稻秧,杂查,喷雾剂大夫)一个旁白组成。而且每人的"工作量"也基本均衡。不会在小组合作中出现"无所事事"或是"包打天下"的人出现。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每个人都尽力想把自己的角色演好,真正把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中去,不像以往那样往往在分工或一些琐事上花费很多时间,而真正用来读书的却只有一小部分。

在大组交流过程中,由于有了充分准备,而且每个小组成员在读时也已经互相提过意见,所以当在全班范围交流时,基本上起来表演的学生水平都比以往个人独立发言时高。在此基础上,我先要求同学说说他们的切身感受,可以是围绕说说自己觉得成功的地方,也可以说说自己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是评论他人的,要求说一条缺点之前必须先说一条优点。这样就有效地组织他们仔细倾听,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且取长补短的作风。

总的来说,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泼,真实"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发言水平,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一个重要保证。由此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副产品"。如陈怡雯在日记中说道"听卢云清嗓子变调是一种享受,是那么有趣而又夸张,却又把喷雾剂大夫给演活了。还组织意犹未尽的同学写了一篇童话"续集"——《小稻秧再次历险》来写写小稻秧后来在生长过程中再次遇到的危险和困难,让学生模仿与积累语言,其中不乏佳作。

3查尔斯·兰姆《伊利亚随笔集》对散文创作有什么影响?

《伊利亚随笔集》和《续集》分别初版于1823年和1833年。它们最初是为《伦敦杂志》而写的,用相当于专栏连载的方式连续刊出。虽然《伊利亚随笔集》及《续集》的题材比较琐屑,知识也相对平浅,但其文笔的绵密有致以及字里行间所闪现出来的睿智,却征服了时人和以后一代一代的人,奠定了他在英国散文、乃至世界散文史上牢固的地位。查尔斯·兰姆随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被译介到我国,对我国现代散文创作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我国现代散文名家梁遇春曾写过评介兰姆的《兰姆评传》。

4李卓吾与焦竑散文随笔

明代著名思想家、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李卓吾先生墓,现在北京市通州区西海子公园葫芦湖北岸东侧,其墓地在通州三处两迁,现墓地仅剩下两样明代遗存,一个是墓冢中李卓吾的骸骨,一个就是仍矗立在其墓冢前的一通墓碑。墓碑背阴刊文已模糊不清,碑阳“李卓吾先生墓”几个大字仍遒劲悲壮,其落款是“焦竑题”三字。

焦竑何许人也?李卓吾生前与他有什么关系?李卓吾开罪朝廷自刭狱中,时人避之犹恐不及,这个焦竑怎么还敢为他题写墓碑?

焦竑是李卓吾生前结交的第一个知己,也是他认定最要好的生死之交。李卓吾生前名满天下,与之交往过的人难以计数,要好的朋友也可罗列上百,但称得上生死之交者不过三四人,而这三四人中若只选一个,那可能还是焦竑。李卓吾死前曾立下遗嘱:“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字四尺大,可托焦漪园书之,想彼亦必无吝。”这焦漪园就是焦竑。

李卓吾遗嘱墓碑题字单选焦竑,猜此人一定字写得好,此外二人还一定是好朋友,否则“想彼亦必无吝”难说。事实上呢?这两样焦竑确实都当得起,焦竑是明代博学大家,书法也很有名,尤其擅长行书;他又是李卓吾最要好的朋友,李卓吾一生以友为命,焦竑更是他念念不忘的知己,两人密切交往长达三十多年。

李卓吾与焦竑都是晚明著名人物,两个人又是至交,但研究这两个人的历史资料,却找不到他们结识的具体时间、地点,或者他们都更重视知己的实质。有关于此的考证,只能从两人留下的文字里大致推断,一人是记述了大体时间,一人说明了大概地点,两相印证应是隆庆三年(1569)或四年(1570),两人在北京结识。这一年焦竑赶考来北京,李卓吾在北京礼部司务任上,李因久慕焦竑学识,主动邀约或叩门一见。之前二人是否有过消息往来不得而知,反正一见如故从此成为知己,友谊维系一生。

李卓吾曾应邀为焦竑父亲八十寿诞作序,其中有云:“余至京师,即闻白下(南京一区之名)有焦弱侯其人矣;又三年,始识侯。”李卓吾第二次到北京任礼部司务职,时间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秋,第二年即为隆庆元年(1567),这“又三年”以整年计,时间就应该是隆庆三年或四年(四年可能性更大,因五年(1571)有会试,焦竑可能提前到京),但地点没有明说。焦竑也有诗记述二人初见事,或正好可以补充,诗中“中原一顾盼”句点明了初见地点。“中原”的地理概念涵盖很广,可以指河南,也可泛指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北京,但不可能指南京,南京已属江南,无论如何不能称中原。当时焦竑家在南京,李卓吾在北京,这“中原”应该就是北京了,无缘无故两个人没可能到第三个地方去约会。焦竑来京最可能是应试,二人初交因此偶然。

其时李卓吾已进入王学殿堂正在痴迷,在北京学界开始小有名气,因此交往日广。北京是当时学术中心,了然全国范围的学术消息,留都南京作为当时学术副中心,出了一位少年才子,北京学界也必知名,李卓吾因此先知焦竑。

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等,祖籍山东日照。其高祖焦朔明初自日照从朱元璋起义,以战功入编亲兵被授世袭旗手卫副千户,屯守京畿,落户南京。传说焦朔虽是武将,却勤奋向学,一次太祖巡视,见其正研读兵书,故嘉奖之,赐名焦庸,以励其向学和再建功名。这是焦氏一族祖上荣光,其后人因此更加勤奋向学,血缘沉积至焦竑中得状元终成一代巨儒。焦竑后来回忆说:“某自髫发愤问学,岂第为世俗梯荣计,实吾父督甚严,不忍怠弃,欲因之稍稍树立,不愧家声耳。”(焦竑《与日照宗人书》)可见朱元璋为其先祖赐名,对这个家族产生了多么大的励志效果,向学已成为其家族传统。

焦竑嘉靖十九年(1540)生于南京,自幼聪颖好学,16岁中秀才,已很大名气,后又师从南京御史督学耿定向,被乃师任为学子首席(相当于班长),学问大进。嘉靖四十三年(1564)焦竑乡试中举,才名远著,但此后却考运蹉跎、屡试不第。究其原因,大概此子涉猎太广,又溺于学问究竟,如此有利于学,却不利于科考。

一般人感觉,焦竑似不是非常有名,但其实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涉猎之广著述之丰,其前其后鲜有能与之比肩者。焦竑在史学、金石文字学、考据学、文献目录学、印刷出版、哲学、道学、佛学、儒学等等诸多领域都有建树,说得更夸张一些,但凡文人墨客可能会的他都有涉猎且有相当造诣。如此自然会分散精力,单论某项很难突出。此外他还凡事都爱追问究竟,据说做生员时还质疑(请教)过罗汝芳,罗是当时心学大家,但谈论学问焦竑只以是非。

这般深究致理,自然不利于科举,应付科考,一些陈词滥调的八股文已经足够,这一点上他不如李卓吾来得聪明(李卓吾靠背诵五百篇八股范文中举)。当然,焦竑的目标要比李卓吾远大,若同样止于举人,焦竑的运气一点都不比李卓吾差。焦竑这种状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学生”,也不是不爱学习的“坏学生”,这样为学可成大器,但大器只能晚成,事实上他也是快五十岁才考中进士,但不中是不中,一中就是个状元郎。

李卓吾知其名时,焦竑才二十六七岁,二人初见时焦竑也不到30岁,在学子圈中只能算后生晚辈。焦竑比李卓吾小逾一轮,但在当时学界名气却比李卓吾还大。好在这二人结识不以虚名,更因为彼此观点相近且情投意合。

认识焦竑之前,李卓吾虽然落魄却性格执拗桀骜不驯,是以一直没有知己朋友,上任北京礼部司务前,其在河南辉县白云山中,虽短暂交往邓石阳及号称“白云六友”的.几位文友,实也不过是舞文弄墨的一帮“文艺青年”,那时李卓吾还没有接触到心学。痴迷心学后,李卓吾又交往过几位学问前辈,如徐用检、李逢阳等,但道义上是前辈,也谈不上知己,焦竑则是先闻其名后识其面,一见如故遂成为忘年之交。

记述初见情形,李卓吾自述:“夫不诣则已,诣则必耳,乃为冥契也。”(李卓吾《寿焦太史尊翁后渠公八秩华诞序》)大赞焦竑才情与见识。终李卓吾一生,对小自己的焦竑都以师、兄相敬赞誉有加。这没有丝毫虚伪客套,论学识建树,焦竑确实不在李卓吾之下,李卓吾晚年著《九正易因》,许多地方还得焦竑启迪,二人互为师友,确实堪称“冥契”;焦竑写诗记述二人交往:“中原一顾盼,千秋成相知,相知千古难,千秋一嘉遇。而我狂简姿,得蒙英达顾,肝胆一以披,行迹非所鹜。”(焦竑《澹园集?送李比部》)可见二人交往的确是超越世俗虚礼的精神默契。

李卓吾一生所做学问,如概括就是“求真”二字,焦竑的性格则有武将家族遗风,那就是“直率”,这真与直不尽相同,双方却一拍即合。

焦竑曾谈其父性格:“为人伉直,不以一言欺人,亦不疑人欺之,心事如直绳,可一饮而尽。”(《焦氏笔承续集?支谈?上》)这个性格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写照,同一文论及“唐疏宋注”(包括朱熹《传》《注》)时,焦竑直言:“汉宋诸儒之所疏,其糟粕也!今疏其糟粕,则俎豆之;疏其精,则斥之,其亦不通于理矣。”他以为“唐疏宋注,锢我聪明……”论及为学之法,焦竑道:“学者当尽扫古人之刍狗,从自己胸中辟出一片乾坤,方成真受用,何止甘心死人脚下?”(焦竑《焦氏笔承》)用不着引证太多,焦竑直人快语,学识见解与李卓吾不谋而合。但性格如此张扬,学问又求深求广,科考迟迟不中就更在情理之中了。

北京初见,李卓吾与焦竑交往时日很短,但两人一见如故互认知己,从此保持了终生密切关系和友谊,一如刘关张桃园一拜,一头磕下去就是一辈子。人生要成就一些大事,非得有三两个知己不可,李卓吾自此得焦竑精神与现实助力,虽最终未能托得生死,受益也是颇多的。北京初识奠定了二人一生友谊的坚实基础,不久后南京数年常相聚首深入交流,更使二人的友谊巩固像一块磐石。

隆庆五年,李卓吾北京礼部司务任职期满,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竟官场转运被破格擢升为从五品南京刑部员外郎,官职一下子提高了几个品阶。

这次升迁让李卓吾喜出望外:官职高了,俸禄自然也会多一些,这样自己就可以摆脱长期以来的生存窘迫了(此时李卓吾远没有淡泊名利,且功名欲直到最后他也未曾超越,这更决定于儒学入世的基本状态)。

这已是李卓吾第二次来南京做官了(第一次是河南辉县教谕任满,迁从八品南京国子监博士,上任两个多月还没安定,就接到父丧讣告,离职回家丁忧守制去了),这一次比上次大不相同,李卓吾官阶高了,学术上也有了点名气,感觉自扬眉吐气……

比这些更让李卓吾欣喜的,还是此时南京有他的朋友,比如李卓吾调任南京之前,其问道心学的接引人李逢阳先已由北京调任南京。当然,更让他兴奋的还是知己好友焦竑就是南京人,从此他们就可以常相聚首了。

果然,李卓吾刚一入城,焦竑就来探望,自此二人“朝夕促膝,穷诣彼此实际”(《续焚书?卷二?序汇》)。此次相聚是李卓吾与焦竑第一次长时间相处,两人交往非常密切,没有发生任何摩擦或不愉快。

这首先是因为两人性格合拍。一般人与人交往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否则会出现“刺猬效应”,这二人却是一“真”一“直”,性格相似又不相同,耦合一起恰到好处;其次是二人观念上真的投机,思想交流越多,两个人越是发现彼此很多不谋而合处,探讨越深入越投机,情谊自然也愈加深厚。俗话说“人生难得遇知己”,李卓吾和焦竑却很幸运,两人一见如故以为“冥契”,深入了解又果然知心,真可谓有缘有分;再次是两个人奋斗方向和目标不尽相同,一个专求人生大学问,一个涉猎广泛却执着科考,彼此互补而不冲突;最后是二人交往之初,怎么说也不太深入,期间也没有发生大的事情,这些都是两个人关系亲密,却没有出现矛盾与隔阂的原因。

焦竑是南京土著,又是享誉一方的青年才俊,在南京学术界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其师耿定向是当时东南学界领袖人物,名师高徒更如虎添翼。不过耿定向虽属心学一脉,却又同时笃信传统儒学,焦竑在学术观点上则希望打破传统,进一步发展心学,是以他和李卓吾观点更多契合。李卓吾在北京既已融入学界,来南京后更扩大了交往,其中自然有焦竑助力:当时心学泰州学派几位泰山北斗级高人、如王畿、罗汝芳等正在南京,李卓吾得以拜访请教,这中间是否有焦竑引荐不得而知(焦竑也算是罗汝芳弟子)。

李卓吾在南京还结识了他人生的第二个知己好友耿定理。

耿定理是耿定向二弟,其以兄为师,但学术观点上也是心学一脉,且其在佛学上更有相当造诣,并与李卓吾一样主张“以佛释儒”,是以结识李卓吾后走得很近。这个关系中显然也有焦竑的影子,不用说焦竑也起了一定作用。

李卓吾第二次到南京时,学问上已有相当基础,有了一定的观点见识,但还说不上有多高层次。到南京后他深入心学泰州学派腹地,得其要旨,学问上越来越广博,见识上也越来越深刻,自然名气也越来越大。

如果说在北京时李卓吾已进入心学殿堂,到南京后他更是确定了学术方向,观点更深刻也有了更多创见,终成为心学泰州学派的骨干一员。李卓吾与焦竑成为知己,心学是一个重要媒介,两人在学问上的交流不止心学,但显然这方面交流最多也最深入。不过焦竑在学术上涉猎更广,心学在他而言只是其中之一,这个时候他主要精力都放在科考上,与李卓吾的交往更多属于朋友层面。

李卓吾这一次任职南京有六年时间,这六年他与焦竑往来密切,双方不仅在学术上广泛交流,彼此的交情也更加深厚。南京留下过两个人生活中很多故事,诸如一同安排出身贫贱却一心向学的周安出家。焦竑为之别立庵院,李卓吾则为庵院题名,周安自此号定林,成为焦李二人终生挚友,并最终为替焦竑到黄安去探望李卓吾客死他乡,真情高义感天动地(事见李卓吾《定林庵记》)!

在李卓吾与焦竑一生交往中,此次南京交往时间最长,关系也特别密切,但二人之间没有大事发生,自也没有发生问题,故不需过多叙述。

李卓吾与焦竑交往的轨迹,更像是两条平行线,不交叉又难分开,他们志趣相投,道路却并不一致,志同而道不合,这反而有利于保持友谊。常言说“君子和而不同”,一般是指道路相同,但观点上存在分歧,焦李二人却状况相反,效果竟也一样。

这一时期,尽管焦竑在科考上一直非常努力,但“文曲星”的光芒却迟迟没能照到他的头上。他孜孜以求一如既往,他涉猎广泛和究问致理的习惯也始终如一。李卓吾的状况就不同了,这次南京任职期间,李卓吾在学问上突飞猛进,除了直接深入心学泰州学派,他还研究起佛学和道学,尤其对《老子》的研究卓有成效,《子由解老序》正是著于此时。李卓吾研究佛学、道学,目的在于以它们为手段解读心学,这一点他自己却没有明确认知,以至于常常迷惘在手段里,一会儿崇道,一会儿崇佛,但不管怎样,他都在从佛学和道学中汲取营养,这使他在思想上认识更为深刻,渐渐进入了当时学术高层。

好了,伊利亚随笔续集中文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伊利亚随笔好词好句、伊利亚随笔续集中文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