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 道德经全文及白话译文完整版(道德经1一81章全文)

2023年03月15日丨佚名丨分类: 科普

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分享道德经全文及白话译文完整版的相关知识,通过是也会对道德经1一81章全文相关问题来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的话,希望大家别忘了关注下本站哈,接下来我们现在开始吧!

1道德经全文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节选: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2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如下: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3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4道德经文言文翻译

1. 古文版道德经

1 《道德经》(全白话版) 1.[白话]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 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从"无" 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 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 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2.[白话]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 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 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 成,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合谐,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 顺,这是永远不变的(对立统一体).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任 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 物 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自我夸耀.正由于不自我夸耀,所以他 的功绩不会泯灭. 3.[白话] 不推崇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稀有商品,使人民不 去偷盗;不显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人民的心性不被搅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 的意志,增强人民的体魄,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样,)使 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事,就没有办不好 的事情. 4.[白话] "道"是虚而不见的,然而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它是那样渊深呵,好 象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脱离纠纷,蕴蓄着光明,混合着尖埃.它是 那样幽隐呵,似无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有大帝之前 它就存在了. 5.[白话] 天地无所私爱,任凭万物自然生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 天地之间,不正象风箱一样吗 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量越大. 议论太多,只会加速失败,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6.[白话] "道"这个生养天地万物的神奇物,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混的,这就叫 做形而上的微妙的母体,微妙深奥的母体的门户,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 冥地存在着,对宇宙万物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7.[白话]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 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危险时)把自己 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 所以反倒成就 了他自己的目的. 8.[白话] 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 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最高的善人)居住要(象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 深沉宁静,交友要真心相爱,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干事要利 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 正因为他(象水那样)与世无争,才没有过失. 9.[白话] 水碗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难保长久(必遭 挫败).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功成业就,退 位收敛,是合于自然规律的.。

2. 老子《道德经》译文

原发布者:EHYD123456

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

3. 求古文言文翻译,道德经注

太极左仙公葛玄的这篇序

老子体自然而然,生在太没有的先,生于无因,经历天地始终,不可称载。最终在无终,研究了无穷,无极极吗,所以没有顶点。与大道而条理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着道德的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的。焕发其有文章,巍峨雄伟的成功,深渊的不可估量,堂堂乎是神明的宗旨,三光带以朗照明,天地桌以得生,乾坤运用吐精,高高在上而失去民众,“尊贵而无实际的职位。承载无穷,阐教八方,各教八方诸天,普弘大道,开辟以前,再下面是国师,代替不停。没有人能知道的,培养造就万物,不说我为,黑色的德行啊。所以大家所共同尊奉圣人。道尊德贵,如果没有人的生命而顺其自然,只有老人家吗!周时又假托神灵李母,剖左腋而生,生活就是洁白,称为老子。老子的称号,因为玄而生,在天地之先,没有衰老的时间,所以《老子》。人们对老子当始于周代。老子的称号,开始于无数的威胁,很幽深渺远,瞎邈很久远了。社会衰败,大道不走,西游天下,关令尹喜说,大道将隐藏吗,请为我写的书。于是作道德两篇五千字上下经过了。那五千文,宣道的源,大没有不包,细不不入,天与人的自然规律。我老师有意见,精进研究的,那声音参与太极,高皇帝远点,诸天欢乐,就带着契玄人。静想一真,那么大家感悟会,内观察影子,那么精神长存。整体和谐道德,那么万神震惊伏地。祸灭九阴,福来自十方。安邦定国,谁能知道呢?没有做的文章,夸他不辱,装饰的不光彩,弯曲的不能浑浊,不可能澄清,从这样的。应道,见,传告无穷无尽,常的原因。所以知道常说明,大道做什么呢?弘的由人,斯文尊美妙,可以不精细吗?粗略地陈述一篇,只有有道德的宝啊。

4. 我要《道德经》的全部译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Chapter 1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It 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each after its kind.Truly, 'Only he that rids himself forever of desire can see the Secret Essences' ;He that has never rid himself of desire can see only the Outes.These o things issued from the same mould, but nevertheless are different in name.This ' same mould' we can but call the Mystery,Or rather the 'Darker than any Mystery',The Doorway whence issued all Secret Essences.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Chapter2It is because every one under Heaven recognizes beauty as beauty,that the idea of ugliness exists.And equally if every one recognized virtue as virtue, this would merely create fresh conceptions of wickedness.For truly 'Being and Not-being grow out of one another;Difficult and easy plete one another.Long and short test one another;High and low determine one another.Pitch and mode give harmony to one another.Front and back give sequence to one another'.Therefore[1] the Sage relies on actionless activity,Carries on wordless teaching,But the myriad creatures are worked upon by him; he does not disown them.He rears them, but does not lay claim to them,Controls them, but does not lean upon them,Achieves his aim, but does not call attention[2] to what he does;And for the very reason that he does not call attention to what he doesHe is not ejected from fruition of what he has done.[1]Because 'action' can only make one thing high at the expense of making something else low, etc.[2]Literally, 'does not place (i.e.classify) himself as a victor'. cf. MenciusⅡ, Ⅰ;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Chapter3If we stop looking for 'persons of superior morality' (hsien) to put in power, there will be no more jealousies among the people. If we cease to set store by products that are hard to get , there will be no more thieves. If the people never see such things as excite desire, their hearts will remain placid and undisturbed. Therefore the Sage rules By emptying their hearts And filling their bellies, Weakening their intelligence[1] And toughening their sinews Ever striving to make the people knowledgeless and desireless.Indeed he sees to it that if there be any who have knowledge, they dare not interfere. Yet through his actionless activity all things are duly regulated.[1]Particularly in the sense of 'having ideas of one's own'.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Chapter4The Way is like an empty vesselThat yet may be drawn from Without ever needing to be filled.It is bottomless; the very progenitor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In it all sharpness is blunted,All tangles untied,All glare tempered,All dust[1] *** oothed.It is like a deep pool that never dries.Was it too the child of something else? We cannot tell.But as a substanceless image[2] it existed before the Ancestor.[3][1]Dust is the Taoist symbol for the noise and fuss of everyday life.[2]A hsiang, an image such as the mental images that float before us when we think.[3]The Ancestor in question is almost certainly the Yellow Ancestor who separated Earth from Heaven and so destroyed the Primal Unity, for which he is frequently censured is Chuang Tzu.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Chapter5Heaven and Earth are ruthless;To them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re but as straw dogs.The Sage too is ruthless;To him the people are but as straw dogs.Yet[1] Heaven and Earth and all that lies beeen Is like a bellowsIn that it is empty, but gives a supply that never fails.Work it, and more es out .Whereas the force of words[2] is soon spent.Far better is it to keep what is in the heart[3].[1]Though ruthless nature is perpetually bounteous.[2]Laws and proclamations.[3]For chung as 'what is within the heart', see Tso Chuan, Yin 。

5. 懂古文的进,(道德经)

这个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

这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

这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全文翻译:真话不好听,好听的不是真话;好人不巧辩,巧辩的不是好人;明智的人不去广求知识,广求知识的人不明智。

圣人毫无保留,尽全力帮助人,他自己反而富有;把一切给予人,他自己反而充实。天的运行规律是施利于万物而不损害它们。

圣人的处世原则是只帮助别人而从不与人争夺。

6. 老子的道德经翻译为现代文简短

简单的讲,道德经可以分为德篇与道篇。

全文以德进道,先德而后道。其实道德经是不能用任何文字代替的,最初老子所提出道德经都是个人的悟,也并未留下文本,文本都是后人所写。

全篇都在一个悟字上。书中有这么一段:上士闻道,堇能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难看出这本书在不同的悟性中有不同的见解。还有: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要做到无,以他人之心去悟,对待一切善,才是善。要静,要无私:上善治水,水利万物而有静。

能够概括全篇最终的只有这么一段:得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每个人对这本理解和见解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是一个人在反复读,反复思考,又会有与之不同。

正如书中云: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自己多看看吧,希望你能读出属于自己的道德经。

5道德经 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解释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大(天是伟大的)、

地大(地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

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

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

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

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

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

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

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

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

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6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②以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属④;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⑥。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俗译】

断绝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愁。则可以免除世俗之忧,也就是与世俗的“忧”隔绝开来。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原文]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关于道德经全文及白话译文完整版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