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丨 东汉宦官(东汉宦官专权的原因)

2023年03月16日丨佚名丨分类: 探秘

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东汉宦官和东汉宦官专权的原因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东汉宦官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后人称为什么

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后人称为蔡侯纸,因为蔡伦在造纸成功之后被封为侯,所以后人称蔡伦的造纸工艺称为蔡侯纸

2为何在东汉时期,经常会出现宦官当政的现象?

      《三国演义》大家都很熟悉,东汉末期皇帝都是幼主,皇室的权力大都落在宦官与外戚之手,宦官与外戚交替把持朝政,而外戚又极力想独揽大权。士大夫阶层又不能容忍皇权落入宦官之手,于是,便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矛盾冲突,最终,朝局的混乱和京城的混战断送了东汉王朝。

     

(剧照:宦官)

      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在弥留之际,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要求其辅佐刘协继位。但汉灵帝驾崩后,刘协并未能顺利登基,当时围绕着继位人选问题,宦官与外戚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蹇硕想尽快扶持刘协登基,而外戚何进则想拥立自己外甥刘辩为帝。双方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蹇硕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计划除掉何进,以确保刘协顺利登基,但是,何进的行动更快,他联合众多反对宦官专权的官僚士大夫,抢在蹇硕行动之前拥立刘辩为帝。此时,蹇硕决定利用何进入宫之时除掉何进,可惜消息泄露了,何进杀了蹇硕并控制了朝廷的精锐之师西园军。士大夫代表袁绍见何进初步得手,便建议何进灭了整个宦官集团,以铲除东汉长期的政治恶瘤,何进便向何太后提出诛杀宦官的想法。

     

(剧照:蹇硕)

  何太后认为她还需要宦官的协助,所以表示反对,何进想到了他和何太后都曾得到过宦官的帮助,于是,他也犹疑不决,在杀宦官的问题上没有决断。此时,袁绍又劝何进召集天下精兵进入洛阳,以武力威逼太后诛杀宦官。何进接受了建议,命令发布后,各地方武装陆续进军洛阳。宫中的宦官们得到消息,大为恐慌。

     

(剧照:何进)

  在各种力量的威迫下,何太后不得不罢免了大多数宦官,只留任少数宦官服侍内宫,何太后想以此平息风波。此时,何进再一次犹豫不决,他面对着不少到他府中来谢罪求饶的宦官心软了,何进失去了铲除宦官集团的最佳时机。

  袁绍散布消息,谎称何进正命令各州郡立即逮捕宦官的家属。宦官们得到消息之后,感到外戚和官僚士大夫正联手要致他们于死地,他们没有任何的退路了。于是,宦官们急忙进后宫,哀求太后怜悯他们,最终说服了何太后恢复他们的官职,他们决定放手一搏。宦官们假传太后意旨,称何太后召见何进,何进信以为真,其属下劝他勿独自入宫,何进以为自己掌控着西园军,无所畏惧。何进固执地独自进宫,在宫内,宦官们乘其不备,一拥而上,最终何进被官宦除去。这就是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

     

(剧照:十常侍密谋除何进)

  在东汉中后期,为什么宦官在朝中的地位会不断上升,为什么宦官能把持朝政?

首先,皇权高度集中,依附于皇权的宦官群体乘机崛起

  东汉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皇帝采取了种种强化皇权的政治措施,首先,不设丞相,并弱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史称刘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刘秀起,“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即太尉、司徒、司空原来皆是实权职务,而到了刘秀这里都成了虚职。其次,刘秀将“尚书”的职权范围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官小权大”政治机制抑制了相权,但这对于维护皇帝的专制统治是非常有利的。

     

(光武帝刘秀)

  但凡事看两面,缺少了相权,缺少了“三公”对于皇权的制衡,专制统治便走向了极端和反面,给了原本依附于皇权的宦官提供了专权的便利,皇权超强专制,朝廷官员缺少权力,而依附于皇权的宦官们便乘机揽权。发展到最后,宦官专权,连皇帝也被架空了,宦官成了朝中的第一大势力。

其次,皇帝年幼,外戚专权,而为了抵御外戚,皇后或皇帝纵容宦官揽权

  东汉中后期,大都是幼主继位,这也许是东汉的大不幸。从和帝开始,多是幼小的皇帝登基,年轻的太后临朝。《后汉书》记载,东汉中后期的11个皇帝继位时,年龄都比较小:和帝10岁继位;殇帝,乃是百日的小儿便登基了;安帝13岁继位;顺帝11岁继位;冲帝2岁就当了皇帝;质帝8岁继位;桓帝15岁继位;灵帝12岁继位;少帝17岁继位;献帝9岁继位。

     

(剧照:汉少帝刘辩)

  东汉王朝皇帝大多不幸夭亡,太子多是年幼就继位了,小小年纪的新皇帝啥也不懂,自然就出现了母后临朝的局面,垂廉听政成了常态。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皇帝幼小,太后年轻,缺乏驾驭朝局的能力,只能依靠娘家的父兄来帮助处理朝政,于是,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力便落入了外戚的手中,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剧照:何后)

  而当皇帝长大之后,或者有些皇太后不甘于权力由外戚掌控,为了夺回政权,便依靠身边可以信任的人来辅佐,与外戚斗争,而宦官则成了皇室和后宫最值得信任的力量,如此一来,与皇帝、皇太后关系最密切的宦官便渐渐拥有了权力,在同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中,宦官也就成为皇室的得力助手。

第三,宦官地位的逐步提升,除了谋求政治上的待遇,经济上也欲壑难填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功勋阶层都有食封制的待遇,但宦官是不能食封的,当时的宦官无法得到稳定的经济基础的支撑,在朝中的政治地位难以提升。而到了东汉时期,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东汉中后期,帝幼后弱需要借助于宦官力量来削弱外戚力量,宦官的势力在政治上有了强势的表现,而且,他们也想在经济上提高地位。

     

(刘邦画像)

  汉章帝时,宦官郑众以小黄门迁中常侍,汉和帝时加位钩盾令,管理皇家花园,公元102年被封为郸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和帝时郑众的这一封侯,它开了宦官封侯的先例,这让宦官有了经济基础的支撑。

  先例一开,一发而不可收,到汉顺帝时,以孙程为代表的宦官集团的形成,开启了宦官集团发展的重要阶段,宦官食封数量大大增加;到了桓帝时,侯览的宦官集团已不仅仅是食封了,他们直接掠夺土地,他们手握权柄,专权掌控重要部门,肆意利用手中职权,直接掠夺田宅。

  东汉宦官获“食邑封侯”是非常可怕的事件,这表明宦官不仅有政治上的权力,而且也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他们成了有爵位有封地的贵族阶层。

第四,皇权的至高无上,粉饰了宦官的揽权恶行,使宦官窃取皇权被严重忽视

  东汉时,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创立的“新儒学”,成了倍受推崇的新的思想意识,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主流观念强化了大一统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对于加强皇权的目的愈发明显。

     

(董仲舒)

  “君权至上,皇权独尊”核心理论在维护皇权,强化专制的同时,却也无形中维护了宦官作为君权的维护者有机会进行揽权、专权。这无形中助长了宦官的嚣张气焰,宦官经常以皇权代理人的身份走出宫门,处理政事,这便促成东汉宦官集团在朝廷内外势力的双重扩大, 形成了东汉一朝宦官集团专权的严重局面。

3汉朝宦官官职等级介绍

东汉以后,由宦官担任的职务有:中常侍、小黄门、黄门令、黄门、画室、玉堂、丙等署长、中黄门冗从仆射,中黄门及掖庭、永巷、御府、祠祀、钩盾等令。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复萌。

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其时,外戚势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

扩展资料

“太监”本是宦官的尊称,源起于皇帝保卫自己后宫成员贞操的需要。成为太监的前提是“净身”,清朝规定,选用太监必须是没有妻室的十六岁以下的男孩子。晚清宫中多寡妇,皇帝年纪小,所以,十岁以下的小男孩更受欢迎,太监出现低龄化的趋势。

对于太监,朝廷大臣不敢轻视,而太监一旦算计大臣,大臣更是有苦说不出。比如,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大臣给皇帝写字,道光发现其中一个字写错了,于是让太监告诉大臣改正。

但太监存心刁难,不告诉大臣哪个字错了,光告诉他重写。大臣再写一遍错字照旧,惹得道光皇帝十分不快,结果自然影响到大臣的前途。

在历史上,汉朝、唐朝、明朝太监势力都很大,甚至成为左右朝政的一股特殊力量。对太监约束最严的是清朝,清统治者规定太监只负担杂役,绝不许参与政务,也不许结交官员,甚至不许出京。

晚清纲纪废弛,太监势力有所抬头,出现了安得海、李莲英那样的大太监,但他们无法插手国政,只靠向太后替官员求情获得“佣金”,或者靠通风报信拿点“信息费”而已。

1912年清帝逊位,中华民国允许溥仪保留皇帝的尊号,并可以继续使用太监。然而,溥仪无权无势,根本约束不了成百上千的太监,以致宫中盗窃成风,甚至建福宫被大火付之一炬。1923年,溥仪一怒之下把太监全部撵出紫禁城,太监离开皇宫,大多无家可归,栖身于寺庙,在贫困中度过余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宦官

4东汉为什么宦官当道,宦官的权利有多大?

东汉宦官当道,说到底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宦官制度从夏商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从未间断。宦官阶层在历代作用都极其恶劣。

东汉是宦官揽胜比较严重的一个朝代。

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皇权。加强尚书台,削弱和架空三公权力(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名义上三公的是上层首脑,而实际上集中行使权力的是尚书台,而尚书台又都是皇帝亲自挑选的亲信。所以,成立尚书台实际上是要加强皇帝的专权,是皇权揽政的结果。此外,刘秀在改革中还提高立御史中丞的地位,废除了内地郡国都尉。

到了东汉中后期发生了微妙的权力转移。由于尚书台权重朝野,既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这就为外戚宦官扩展权力,干预朝政,提供了条件。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尚书台,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掌控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东汉时期宦官专政的根源,说到底是东汉权力的设置有很大的漏洞,为宦官专政提供了制度便利。

东汉宦官势力最为鼎盛的时期是汉桓帝消灭外戚集团之后,从这时候开始直到东汉灭亡,宦官专权势力不断扩大,制造了一次又次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5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在东汉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

第一主要是因为皇帝继位时年纪尚幼,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的母后还有母后的亲戚。虽然当时先皇都有留下顾命大臣,但是当时皇帝的母后还是疑心重重,怕大臣谋反。比起外人,皇帝的母亲还是更相信自己的娘家人。这就是导致了皇帝听母亲的,母亲身边多少都有自己亲戚的谏言。最后这些与皇帝有关的亲戚开始排除异己,打压朝臣,最后把持大权。

后期小皇帝为了夺回自己的权利开始重用宦官,想要扳倒自己的外戚。但是宦官由于生理缺陷,在权利上寻找尊严与权力,渐渐地也开始争权夺势,企图控制皇帝。

后期代王刘恒,即位后为了弥补自己母亲在苦寒之地受的罪,很孝顺母亲,出现了以孝治天下,助长了外戚干政。皇帝年幼不能稳坐皇位,自己的亲戚和手下和宦官一直处于争权夺势的较量当中。

东汉自汉章帝刘炟(31岁)开始,历任帝王往往英年早逝。而后嗣之君又多年幼,有的甚至还在襁褓之中。所以,每逢新君继位,新皇的母亲就会趁势临朝,干涉朝政。所谓“主少国疑,母强子弱”,把控了朝政的后宫又会大肆启用自己的娘家人(外戚)。而外戚为了巩固权势,发展壮大自己的家族又势必会趁机揽权,进而侵冒到皇权的威严。

公元88年,汉章帝突然崩逝,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继位。母家显赫、权欲极重的窦太后趁机临朝,“于朝廷机要处,遍植亲党故吏。满朝文武,无非窦氏”。当此之际,朝廷之上虽有鲠骨素著、刚直不屈的能臣亦是无可奈何。

权柄便在外戚与宦官之间轮流坐庄,最大的庄家,皇帝,快成了摆设。也就是说,谁控制了皇帝,谁就能掌握了国政。

6东汉的宦官专权为什么这么厉害?

我自己认为,是因为东汉时期皇帝死的早,除了刘秀,基本死的都早,然后小皇帝的母族就会把持朝政,小皇帝长大后会不满意,但是手中没有大权,也不能反抗,这个时候他就会发现朝中没有什么可信的人,唯一可信的就是和自己一起长大的那群太监们,就是宦官,于是他就这样宦官和几个比较可信的大臣发动政变,重新掌握朝政,这个时候,宦官就会得到皇帝的大大的信任,于是就出现了宦官专权,接着皇帝死的又早,又会有新的小皇帝,新的小皇帝的母氏一族又会把持朝政,清理宦官,等小皇帝长大后,又一个轮回开始了,所以到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就会在一起,一个是由皇帝支持,一个是由太后支持,这样他们两方就会动不动进行斗争,有时宦官占上风,有时外戚占上风,最后,农民起义爆发,灭亡。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