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主任)
2023年03月24日丨佚名丨分类: 百科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分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相关知识,通过是也会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主任相关问题来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的话,希望大家别忘了关注下本站哈,接下来我们现在开始吧!
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经济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位居中国湾区首位。粤港澳湾区的城市人口密度高,广东省珠三角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均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而且科技发展要素全面,既有强劲的高科技,也有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等。珠三角湾区城市群在覆盖范围、发展水平、经济联系度等方面最适合冠以“湾区经济”概念;国家首次、单独将珠三角命名为“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意义有:一、港澳关系,粤港澳大湾区是对港澳地区非常重要的
政策,特别是为香港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二、城市化,城市化问题是我们大湾区
面临的问题。三、进一步开放,大湾区结合港澳,是进一步开放的过程。
改革: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今后怎样继续改革,而且中央地方关系进一步改革,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双转型,向大都市群转型,向高科技发展转型,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要从以学习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发展。
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现在是中国的排头兵,把粤港澳三个区域组合起来,高新科技怎
么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怎么发展,跟中国下一步的发展都有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将产业、物流、科技、金融、贸易等资源高度集聚,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都会区,成为中国及国际的重要经济、金融、贸易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金融+科技+产业”大湾区,几乎囊括了纽约湾区的“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的“科技湾区”和东京湾区的“产业湾区”的所有产业类型并均具实力。
2推进什么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
2022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由广东、香港、澳门主办。广东省商务厅、香港投资推广署、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为承办单位。招商大会今日在广州南沙开幕。大会设有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政策宣讲会及主题大会两场活动。
行政长官在主题大会作视频致辞时,首先对招商大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藉此感谢关心和支持澳门发展的各界友人。
举行如此高规格的全球招商活动,将可向世界全面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与投资潜力,是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聚集,共建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举措。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典范、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需要,是优化功能布局、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需要,是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支撑的战略需要,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战略需要。
3推进什么大湾区建设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自2019年公布,广东省内海关积极深化通关变革,优化监管模式,推动规则机制衔接,服务重大平台建设,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关任务落地实施。加强与香港、澳门相关部门的联系配合,在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便利通关通行方面发挥海关作用,支持广东省高质量发展。
“珠三角”一张蓝图绘到底,粤港澳深化合作展新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大湾区9市进出口总值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95.6%,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8.9%。
助力货物通关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空港中心发展,助力航空货物便捷通关。深圳海关推动国际中转集拼前海物流模式再升级,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前海服务中心,发挥广深港“航空货运登机口”作用。
在前海落地全国首个机场货运前置安检站,联通三地机场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资源。对标多国集拼贸易标准,支持企业在区内一站式完成集货、分流、订舱、打板、安检等航空货运全流程。同时积极推进澳门机场合作项目,打造“全国揽货—前海集拼—机场直飞”的进出口贸易生态圈。
4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社会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社会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其建设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各地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2. 推动城市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涵盖了多个城市,包括广州、深圳、香港等国际化城市以及珠海、佛山等中小城市。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联通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3. 促进人才流动: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众多优秀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各类企业和创新团队。通过加强人才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人才流动和知识转移,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到这里工作、生活、创业。
4. 加强文化交流: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地区。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和互鉴,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认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融合与共存。
5. 推动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在世界上更广泛领域内参与全球治理,并为国际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5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涉及哪两个方面
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为实现发展目标,要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具有的基础,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制度差异是影响一体化的最大区情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珠三角九市。与其它湾区相比,粤港澳湾区的首要特点是湾区内部存在的制度差异,即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和三种法律制度。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是在WTO中存在的单独关税区,虽不享有国家主权,但在WTO框架内可以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享有与国家同样的权利,承担同样的义务。香港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而澳元执行与港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港币和澳币为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执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内地执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香港是英美法系,澳门是大陆法系。其中至为关键的管辖权和终审权话题非常复杂,但无论如何,香港和澳门享有不同于内地的司法权。
粤港澳大湾区特定的制度环境以及地理上的紧密联系带来了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首先是总量上的差异,例如澳门在面积和人口方面都明显小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其它城市,经济总量上,香港、广州和最小的肇庆有10倍之差;其次是在人均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人均GDP计算,最高的澳门为最低的肇庆的10倍,即使在地理上邻近的港深之间,其人均GDP也相差一倍以上;第三,经济效率存在差异,以地均GDP计算,即使不考虑面积较小的澳门,香港的地均GDP是深圳的1.8倍(详见表1)。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经济结构也有很大的差异,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第二产业和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的巨大差异。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香港第二产业和制造业的占比分别为7.2%和1.1%,澳门第二产业和制造业的占比分别为6.6%和0.6%,这远低于内地珠三角9个城市中占比最低的广州市,其相应数据分别为27.5%和25.1%。这个结构上的差异反映了港澳尤其是香港作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职能,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制造业分工的结果。
二、多中心空间结构使一体化面临多种流向
在世界著名的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非常突出。纽约和东京大湾区实际上是以纽约和东京为核心的单中心结构,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是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旧金山、奥克兰和圣何塞3座入选观察全球城市网络研究中心(GaWC)世界城市的排名,但旧金山湾区的对外交通以及国际经贸联系仍然需要通过旧金山,旧金山的相对作用和地位很高。在粤港澳大湾区则有香港、广州、深圳和澳门4座城市入选,其中香港的排名一直靠前,但深圳、广州由于其金融服务业所带来的全球连通性,排名迅速上升。
机场的吞吐量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一点,在全球50大机场中,广州和香港均为吞吐量在七千万以上的枢纽机场,深圳也位列吞吐量五千万的枢纽机场,其它湾区则除了其核心城市机场外,都没有其它城市的机场进入全球50大机场,都不具有典型的多中心结构。多个处于世界前列的城市使得大湾区面临多种空间流的复杂性, 据王世福等利用2019年腾讯位置数据分析,在工作日,香港与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人口流动只有香港与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流动的一半,而大湾区的珠三角内部存在强联系的城市人口流动网络,主要是“广州-东莞-深圳”以及“广州-佛山”之间,港澳与湾区其他城市的人口流动规模并不大。
三、应有更多样化的目标和任务
区域一体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就其状态而言是指不同地方的行为主体的制度环境乃至供求关系是相同的,就其过程而言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经济边界逐步消失。细分起来,区域一体化在区域发展研究语境中有两个指向,第一个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指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或关税区)逐步让渡部分甚至全部经济主权,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的过程,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是欧洲联盟。第二个属于(一国内部)区域经济学或者空间经济学的范畴,通常在国土范围大、国内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大的国家内,讨论比较多。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差距,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联通、政府间协议、制度建设和整合等多种形式和阶段。
区域一体化是区域政策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实现真正的区域一体化需要较高的条件,在国内的政策实践中,实施一体化的区域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和都市圈,如广东省2010年出台的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2019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第一个国家战略意义上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公共政策,从规划的目标和内容看,除了硬件的基础设施和创新产业外,还对应着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是高度一体化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涉及了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两个范畴。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在国际经济学范畴中是多个不同关税区的相对独立经济体的一体化发展,这就包括了贸易、投资、关税及非关税措施、相关货币财政金融等宏观调节政策的相互协同和一体化发展的内容。在区域经济学范畴中则是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相似的要求,包括基础设施、创新产业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整合,与国际经济学范畴不同的是,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则会更多聚焦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财政政策,而不是在货币政策和司法制度等与行政主权关联的内容。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具有其它国内区域不同的更具有多样化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四、重点建设各类合作平台促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应从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两个范畴来思考。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应该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发挥地区优势,塑造新型文化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还需要在货币、贸易、司法和行政等方面的政策及制度协调取得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制度和体制优势一方面是在整个湾区范围加强设施的“硬联通”和机制的“软联通”,大湾区内,在保持各自制度特征的基础上,做到不同制度的特点在空间上的相互结合,使制度差异带来的红利在更广阔的区域内释放;另一方面是在重点地区打造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在合作平台内做好制度和机制设计,促进各种要素的流动和融合发展,通过抓好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重要载体,打造粤港澳三地紧密合作的结合点和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措施也是多方面的,其中,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是促进大湾区一体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如前所述,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于国内其它区域一体化发展地区,有着“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等多个特性,既有国际经济学也有区域经济学的一体化涵义。很多一体化内容和措施需要在大湾区范围内逐步分阶段地尝试、改革和实施,这就对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提出了现实需求。这样做既可以发挥不同区域在制度方面差异的优势,也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从珠三角的发展历程来看,粤港澳的紧密联系就是充分发挥不同体制和制度优势,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如早期的中英街、产业园区和经济特区。
发挥制度优势,在合作发展平台进行多方面的试点和改革尝试。合作发展平台的选择可以是“9+2”城市之间的两两合作打造,也可以是多个城市之间的合作。合作发展平台的空间安排既可以在广东省的9个城市,也可以在港澳地区。最基本的合作内容是先着重产业合作,搭建企业和产业间在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然后可延伸至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合作,进而进行人员交流往来的紧密合作。经过合作发展平台的摸索之后,可以进行行政、司法等制度方面的合作,探索逐步形成完全一体的行政司法等制度环境。五、依据战略定位构建多层次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都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不同层次的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尝试和完成。
1、建设功能齐全、具有全局重要性的合作发展平台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发展战略是突出极点带动,即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可见,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及其都市圈一体化空间范围是带动大湾区发展的极点,因此,要在这4个中心城市建设功能齐全、具有全局重要性的合作发展平台。具体而言,这主要有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功能区、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这一范围也与总面积约为116平方公里的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相似。
在香港范围内,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和毗邻的深圳科创园区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落马洲河套是1990年代末,港深两地政府进行深圳河治理工程后,新旧河道之间形成一个曲流(又称河曲)区域,拨归香港管理。在现有的大湾区规划纲要的规划期内,香港一侧的合作示范区先确定在落马洲河套地区,符合渐进的行动规律,未来随着一体化的推进,可以在香港其它地区例如新界选择1-2个合作发展平台,进行更为全面的、广泛涉及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范畴的一体化政策措施改革。
关于在香港合作发展平台的一体化示范内容,除了在科技创新研发之外,有必要较多关注高端的制造业或制造环节的推进。香港的经济结构已高度服务业化,制造业的占比非常低,不仅和中国内地城市相比较低,和新加坡这样的城市经济体相比也是如此。按照就业计算,2015年香港的制造业就业占比为3%,新加坡为11.1%,按照增加值计算,2017年香港的制造业占比为1.1%,新加坡为17.9%。过低的制造业占比可能会对经济就业的稳定性以及研发投入产生影响。以新加坡的数据为例, 2010-2016年新加坡私人部门中的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是服务业的3.56倍。因此,在香港的合作发展平台有必要关注制造业的发展。
2、在珠三角内各城市建设功能多样、分布广泛、不同层面的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内的9个城市有着各具特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推进粤港澳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城市定位,构建功能多样、分布广泛的珠三角内不同城市不同层面的合作发展平台。
通过对经济规模、创新能力、宜居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对珠三角九市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层级:第一层级深圳、广州,第二层级珠海、佛山、东莞,第三层级中山,第四层级肇庆、惠州、江门,在不同层级的城市中设置不同功能的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具体而言,可以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佛山南海区、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惠州大亚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肇庆新区等地进行合作示范,共同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更多、更广泛的合作示范平台中,按照宜居生活、创新活力、产业合作、教育医疗、司法行政等不同内容,设定探索示范合作内容的类型,为未来粤港澳“9+2”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全面一体化发展积累不同层面的经验。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转自财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