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丨 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的短视频)

2023年03月26日丨佚名丨分类: 秘境

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分享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的相关知识,通过是也会对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的短视频相关问题来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的话,希望大家别忘了关注下本站哈,接下来我们现在开始吧!

1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

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从善如流。

“改过不吝”最早见于《尚书》,“从善如流”出于《左传》。苏轼把这两条古训合而为一,在《上皇帝书》中说:“~,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所绝无面仅有”,可见他是作为一项很高的道德修养来提的。

“改过”而“不吝”,“从善”而“如流”,确实不易做到。这两句对当今的思想教育仍有积极意义,执政者更可作为借鉴。“从善如流”现已成为成语,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出处

原文: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 尧 、 舜 、 禹 、 汤 之所勉强而力行。

译文:改正错误毫不吝惜,听从善言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迅速自然,这是在尧舜禹汤时代时十分努力去追求的,而到了秦汉之后却不再存在。

2改过不吝的下一句是什么

改过不吝的下一句是从善如流。出自宋朝·苏轼的《上神皇帝书》,原文是:“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所绝无面仅有。”改过不吝,从善如流的意思是:改正错误不要犹豫,态度要端正,要像水流一样迅速地接受别人正确的指导意见。

苏轼: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3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 谁写的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出自宋·苏轼《上皇帝书》。

《上皇帝书》

熙宁四年二月某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苏轼,谨昧万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臣近者不度愚贱,辄上封章言灯事。自知渎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钺之诛;而侧听逾旬,威命不至,问之府司,则买灯之事寻已停罢,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听之。惊喜过望,以至感泣。何者?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顾此买灯毫发之失,岂能上累日月之眀,而陛下幡然改命,曾不移刻,则所谓智出天下而听於至愚,威加四海而屈於匹夫。臣今知陛下可与为尧舜,可与为汤武,可与富民而措刑,可与强兵而伏戎狄矣。有君如此,其忍负之!惟当披露腹心,捐弃肝脑,尽力所至,不知其它。

乃者臣亦知天下之事,有大於买灯者矣,而独区区以此为先者,盖未信而谏,圣人不与;交浅言深,君子所戒。是以试论其小者,而其大者固将有待而后言。今陛下果赦而不诛,则是既已许之矣;许而不言,臣则有罪;是以愿终言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韵文散文造诣皆比较杰出的大家。

4改过不吝的下一句是什么?

改过不吝的下一句是从善如流。

出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

意思是改正错误毫不吝惜,听从善言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迅速自然,这是在尧舜禹汤时代时十分努力去追求的,而到了秦汉之后却不再存在。

赏析:

宋神宗熙宁二年,朝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青苗、募役、均输、市易、保甲等政策相继推出,欧阳修、司马光、韩琦、富弼等变法的反对派相继退隐。两年之后,目睹变法诸多不便的苏轼忧心忡忡地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逻辑。“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出于此。

5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解析苏轼说的知错就改的名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其始不立,其卒不成。

出自宋·苏轼《思治论》。做事没有规划,就不会最终成功。此言治国安邦一切措施都要在开始时就要规划好,否则结果肯定不成功。

2.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出自宋·苏轼《乞相度开石门河状》。做大事不要在小事上计较,从政要追求实效而不能为了虚名。此言治国安邦、从政做事的原则。

3.其民智巧,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出自宋·苏轼《两浙转运副使孙昌龄可秘阁校理知福州》。此言对于开化有教养的民众应当跟他们讲道理,互相沟通;如果用武力,则难以令其顺从。意谓管理民众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软硬不同的策略。

4.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出自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对于自己的过错毫不吝啬地予以改正,对于别人好的意见的听取就像流水自高而下流淌一样地自然顺畅。此言领导者要有虚心改过、乐听谏言的胸怀。

5.凡为天下国家,当爱惜名器,慎重刑罚。

出自宋·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治理国家,应该赏罚分明,该赏则赏,该罚则罚。既不可滥施恩赐,又不可乱用刑罚。否则,人心不服,威信不存,天下就不会太平。

6.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出自宋·苏轼《诸葛亮论》。此言书生的意见多带有不切实际的特点,可以姑妄听之,但不能付诸实践。

7.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天下将亡,其发必有门。

出自宋·苏轼《策断二十三》。天下将要兴盛,大概是各种因素积累的缘故;国家将要灭亡,灭亡的原因大概也是自有渊源的。

8.省事不如省官。

出自宋·苏轼《拟殿试策题二首》。与其为了节省国家开支而不办事,不如精兵简政,裁减冗员。意谓不能因为节省财政开支而采取不办事的消极办法,使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业停滞不前;积极有效的办法,应该是任用贤官能吏,努力把事情做好。

9.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出自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在于人的精神是否饱满旺盛,一个国家国运的长短在于社会风俗是否淳厚朴实。

10.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

出自宋·苏轼《思治论》。财力不充足,军队不强大,官吏选用不当,这三个方面是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这是苏轼对于国家兴亡原因的总结,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

关于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