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丨 二十七军(二十七军长砸杯事件)

2023年03月26日丨佚名丨分类: 探秘

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二十七军和二十七军长砸杯事件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二十七军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宋时轮是怎样调整第二十七军战斗部署的?

东线反击战进行到12月30日,第二十七军和第二十军第五十九师粉碎了柳潭里、新兴里联合国军的突围企图,而首先发起攻击的下碣隅战斗仍在激烈进行。

为配合第二十七军攻歼新兴里美军,宋时轮决定: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也分别对下褐隅里、柳潭里美军进行钳制性攻击。第二十军第八十九师对社仓里之美步兵第三师第七团暂取守势。为准备第二步攻歼柳潭里美军,第二十军第五十九师暂归第二十七军彭德清军长指挥。

二十七军军长彭德清令第五十师饶惠潭师长调整建制,整理战斗组织继续战斗,同时调孙端夫师长的第八十一师主力会同第八十师围歼新兴里地区美军。第二十七军预备队第九十四师准备随时投入战斗。

美陆战第一师主力和美第七师一部在长津湖地区被分割包围的消息,震惊了美国朝野上下。陆战第一师是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如果该师在长津湖全军覆没,对美军将是一个最沉重的打击。美军立即出动飞机对部队进行补给。

29日15时,美军两架C-119运输机飞临新兴里空投补给,但是大部分补给都落在志愿军阵地上,美国守军所得寥寥无几,而且其中没有他们最为急需的40毫米高射炮弹和医疗品。一个没有打开降落伞的货包还砸死了美军一名士兵!

后来美军飞来两架直升机送走了4名伤员,4人中包括三十一团三营营长威廉·赖利中校和五十七炮兵营营长雷·恩布利中校。

两名战地指挥官被送往安全地带,使在场的美军士兵情绪一落千丈,有人称之为一枚实实在在的重磅泄气弹。另外,美空中支援管制中心还通过一架联络机空投了一批吗啡,这就是新兴里美军所获得的全部援助。

志愿军的勇猛作战引起联合国军一连串连锁反应,就在美军对被围部队进行补给的同时,华盛顿当局和麦克阿瑟再次陷入争吵。

麦克阿瑟自从仁川登陆以来,就以其桀骜不驯的作风令华盛顿当局非常恼怒。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双方曾就是否轰炸鸭绿江上的桥梁发生争吵,最终,麦克阿瑟赢了。

但是,一直给美国带来好运的麦克阿瑟却真正地把东西两线的美军都推到了火坑里。这让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十分紧张,也对麦克阿瑟的瞎指挥难以容忍,因此决心直接干预作战指挥。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1月29日给麦克阿瑟发电报,批准他由进攻转入防御的计划,并特别指出:先前所有与防御计划抵触的命令均应取消,必须保持第十军与第八集团军行动的一致性,使两支部队连为一体。

麦克阿瑟虽然在西线被打得焦头烂额,但对东线美十军仍抱有信心,他像往常一样拒绝执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声称:第十军从地理上威胁着正向第八集团军右翼进攻的志愿军部队主要补给线,正是由于这种威胁,才迫使志愿军投入8个师的兵力来阻挡陆战第一师的进攻,自然就减轻了第八集团军的压力。

麦克阿瑟认为,只要第十军在目前的位置上,中国军队就不敢轻易向南推进,任何使第八集团军和第十军在朝鲜蜂腰部联成一道防线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第十军的当务之急,是向咸兴、兴南地区收缩,摆脱被隔离和围困的境况,然后准备坚守或向西进攻,策应第八集团军作战。

根据麦克阿瑟的命令,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决定将东线部队全部收缩至元山、兴南地区。

11月29日,阿尔蒙德发布新的作战命令,决定将古士里以北长津湖地区的部队,全部归陆战第一师指挥;令陆战第一师从柳潭里撤出1个团至下褐隅里,绝对保障下碣隅里的安全,并打通至新兴里的道路,接应北极熊团后撤至下碣隅里,在下碣隅里建立巩固的防御阵地,然后打通通往古土里的道路。

同时,阿尔蒙德命令美第七师在惠山镇地区的部队向兴南撤退,令第三师在保障由长津湖地区之水洞通往兴南公路并封闭社仓里向东公路的同时,立即抽调配属该团的南朝鲜陆战第一团和1个美军营,组成C特遣队,保护元山及其机场安全,令南朝鲜第一军向成兴收缩,并保障第十军右翼安全。

11月30日,阿尔蒙德匆忙赶到下褐隅里,召集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少将、第七步兵师师长巴尔少将,举行紧急会议。

阿尔蒙德复诵了麦克阿瑟总部的命令:撤出长津湖地区所有部队,并授权史密斯可以炸毁一切影响撤退的装备。

30日晨,第七师师长巴尔来到下褐隅里与史密斯会商,巴尔和史密斯一致同意在陆战五团和七团回到下褐隅里前,任何解救北极熊团的计划都是不切实际的,这个团只能依靠自己突围。

协商结束后巴尔乘直升机飞到新兴里,亲自向费斯传达了突围命令。

费斯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曾在美军驻华军事顾问团里工作,对解放军的战术和特点有相当的了解,所以巴尔认为他是有能力独立指挥突围。

下午,阿尔蒙德和巴尔在下褐隅里机场边的简易帐篷里商讨战局,此时阿尔蒙德再也不是两天前对费斯高喊不要害怕几个中国志愿军的阿尔蒙德了,他已经被目前的危急形势所深深震惊。

他告诉巴尔,第十军已准备撤出长津湖地区,他要求巴尔必须在明天制定出费斯支队的撤退计划和时间表。

至此,东线的美军开始溃逃。

30日晨,志愿军八十一师师指及二四一团到达丰流里,原配属八十师的二四二团归还建制。

同时,九十四师也到达长津湖地区。

二十七军立即调整部署,以二四一团接替二三九团1250高地防务,以九十四师二八一团接替二四三团部分防务,使二四三团能全力坚守大小汉岱里地区。

在调整部署的同时,各部还进行了政治动员,并补充了一些弹药。

21950年整建制调过来的陆军第二十七军的“常胜模范连”包括哪些人?

有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并荣获毛泽东奖章的孤胆英雄自治贵,刺杀英雄李玉玺,屡建战功的英雄刘恩禄和荣获华东军区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林喜云等。

3国民革命第二十七军炮兵部队的装备情况是怎样的?

炮兵旅

炮兵第1旅:装备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75mm口径山炮 炮兵第2旅:装备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75mm口径山炮 炮兵第6旅:装备德国制L/29克虏伯(Krupp)75mm口径野炮 炮兵第8旅:装备日本辽十四式77mm口径野炮

独立炮兵团

独立炮兵第4团:装备日本三八式75mm口径野炮 独立炮兵第6团:装备日本三八式75mm口径野炮 独立炮兵第8团:装备日本辽十四式150mm口径榴弹炮 独立炮兵第9团:先是由装备德国克虏伯75mm口径野炮和重迫击炮(各1个营)的第32步兵师师属炮兵团编成,不久将野炮营又划回32师,而重迫击炮营与独立重迫击炮第1、2、3营合编为独立步兵炮团。新的独立炮兵第9团装备法国施奈德75mm口径山炮28门。 独立炮兵第10团:装备德国制L/32 sFH 18莱茵公司(Rheinmetall)150mm口径榴弹炮24门(机械化牵引)。 1937年又组建了独立炮兵第14团:装备德国制L/30 sFH 18 克虏伯150mm口径榴弹

4安徽舒城:“晓天川藏线”,一条几乎被遗忘的天路

作者:库米先生

晓天,这个来了就不想走,走了很快便会又再来的乡下小镇。不知其哪来的魅力?总能令人对其恋恋不忘,去而复返。

当你来到小镇,由新街左拐,有一牌坊,镌刻有“晓天老街”四字,便是老街了。过牌坊而入,轻轻踱步于条石板上,抬头四顾:入眼之处,青砖小瓦,旧窗高墙;精致的雕刻,光滑的门槛石。堤下河水缓缓流动,老街居民悠然自得。时光倒流似的,使我们犹如置身于数百年前的江南小镇。

沿老街南行,过张恨水儿子张小水、侄女张静君曾读过书的江家大屋 (张恨水,潜山县余井镇黄岭村人,1942年因担心大儿子张小水读书受到影响,将其带到晓天“七临中”),直至二桥东端。不过桥,有一条往南的老路,那是过去进入白桑园、平田、双河、小涧冲林场这些山里面的唯一通道。道路逼仄,路面崎岖,沿双河两岸凿壁成路。路下河谷幽深,两侧山崖崔巍。十四五年前,小涧冲改名万佛山。四五年前,为进一步开发林场中 旅游 资源,进山道路入口东移,新路全面拓宽;双向二车道高等级公路,一律铺油路面。

沿此路入山,约二十里许路,即为平田。县志称其地“众山环抱,中有平畈,地平且广,延袤数千亩,因以为名”。过平田又南行数里,左有一沿山乡道,道窄且险。道左绝壁,下有小溪,鸡笼涧也。溯溪水山行数里,乃见一桥,曰“驼岭大桥”。自此桥仰首回望,但见一峰如柱,耸壑昂霄,抬望眼,几不见其顶。山之雄大,非如椽巨笔,不可尽述。所谓高山仰止者,约莫如是。询于乡人,曰“鸡笼尖山”。

合肥附近,大抵热爱骑行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这条山路的存在。这条路因其逼仄狭窄的道路,垂直上下三百多米的落差,驼岭左翼那直插云霄的鸡笼尖的壮丽景色,而令所有骑行者一见倾心。这条道路,即是明清以来潜山官庄至舒城晓天的大驼岭古道,又是今日骑手的挑战圣地。

自晓天、平田而入,翻驼岭,至少有三条路线值得一探:

第一条 ,自驼岭山路而上,到驼岭村后左拐,经牛角尖、大张田、小张田、刮皮岭、林家冲,经八四〇乡道至平田街道。一路古色古香,山下几乎没有了的土坯房子,成片的百年古松……小张田对面层峦叠嶂的高山,山下那一汪人见愁消的清水,看之不尽。这条路适合自行车骑行,刚好骑行一天。

第二条 ,自驼岭山路而上,经潜山县官庄镇,沿〇五二县道向东,经戈元村、栗园村,北转经郑家湾,越舒潜界山麻岩岭,沿黄秧河上游水竹河而下,经舒川村、丁家河、余家河、袁家坳、三担种、寒山 、郭冲至舒岳公路。这条路适合摩托车,部分路段为土路且陡峭,一般轿车爬不上去(四驱应该可以)。

一路跨晓天河两大支流水系。一为源于矗突尖(一名老佛顶,因形似猪头,亦称猪头尖)的双河,一为源于麻岩岭的黄秧河。一路除了领略驼岭风光外,可参观官庄余英时故居,一排排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

舒川村,有一棵二人不可合抱的近四百年的马尾松(当地居民称是四百八十年的罗汉松),枝丫遒劲有力。黄秧河上的大坝气势如虹。

第三条 ,自驼岭山路而上,经潜山官庄镇,沿〇五二县道向南,至平峰村;沿〇〇四乡道,经横河村,过大水河桥(大水河为桐城大沙河上游,注入菜子湖后入大江)、杏花村,至塔畈乡;再沿〇五〇县道西行至彭河、罗河村,翻山至岳西县巍岭乡,西行至石关乡;沿一〇五国道,经主薄、姚河乡,返晓天。

这条路全是硬化路面。跨在机车上,风驰电掣,百愁俱消。一路跨三大水系:巢湖水系杭埠河源头的姚河,菜子湖水系大沙河上游的大水河,皖河水系皖水源头的鹭鸶河。此路最适热爱家乡地理、喜欢溯源的朋友,一路分别有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板仓自然保护区、石关国家 体育 训练基地、枯井园自然保护区。

由于其联通南北的地理位置,曾经吸引着张小水、余英时等翻越驼岭,来舒读书。如今日益完善的道路路况,又吸引着愈来愈多热爱骑行的朋友来到驼岭,挑战自我,渐有“晓天川藏线”之名声。然而,驼岭的神秘远不止于其险要的地势,背后波澜壮阔的 历史 ,更加让人唏嘘。

驼岭左翼有一山,曰“鸡笼尖山”。山侧有土径,阔一尺有奇。循山径曲折而上,但见马蹄骡印,不绝于道;横木条石,置于二旁,大抵备其不时之需也。约半个时辰,山势渐平,越小溪,穿竹林,鸡犬渐闻于耳。复行片刻,眼前豁然开朗,竟为佳境。绝壁千丈,巍然耸立于眼前者,鸡笼尖也。壁下土屋数间,散布左右。行数步,乃至屋前。有母鸡咕咕而鸣,茸茸鸡雏可十数只环奔四周,叽叽相应。左趔右趄,立之未稳,视之不过破壳数日耳。然皆不以新客为异矣。

屋门紧闭,左有灶房,隐隐然有声。趋之窗下,果有翁妪二老,适见来客,欣喜异常。许是山高路阻,昔日少有客至故。邀我入屋,待以佳茗,备以果盘,更留余宿其屋。山中人之好客,素有耳闻。今以身历之,受宠若惊矣。

与翁妪相谈即久,方知此地之来历。地在两山之坳,原名“金家寨”。据两山之形胜,处世外之桃源。某年,有先人偶入此间,乐其幽静。继而延请形家,问以曾杨之学。实乃宝地,曰“叶里藏稻”。由是居家于此,垒土为垄,阻水为沼;接清泉以为饮,播菽稻以为粮。田垄既齐,复木秀石奇。人丁渐旺,始为人慕,渐为人妒,其人请于形家何以破之,曰惟屋后千丈巨石可破。何故曰名此石“鸡笼尖”?鸡食其稻,其势自破,此石遂名鸡笼尖,叶里藏稻亦改名鸡笼寨,而山下之河亦随之名曰鸡笼涧河。

老者祖籍太湖宋氏。明末清初,太湖一带屡遭兵燹。自明崇祯八(1635年)年至清顺治七年(1650年) 先有张献忠部屡攻太湖(吾邑亦陷),后有南明樊山王朱常(上巛下水)、石城王(朱统锜)据蕲黄潜太等大别山各高山险峰,拥寨自立,反清复明。虽先后平之,然波及之地,生灵涂炭;兼之其地迭遭天灾,畈区颗粒无收,食不果腹。一时太湖大地,赤地千里,为避兵祸,宋氏先祖举家迁徙于吾邑之驼岭,至今已历十四代矣。

自太湖搬到驼岭脚下。一因兵祸,一因太湖当地没多少地。初到驼岭,其时人口不及今日十之一二。那时是个插草为标的时代,看中哪块地,四周插上枝条,别人即知此为有主之地,不复侵占。自此在山下繁衍二百多年,后为躲国民党抓壮丁,再次自驼岭脚迁到鸡笼尖下的鸡笼寨,至老者又五代矣。鸡笼寨自山脚而上,在几乎不能称之为路的小径上,一直不停的爬,要近一个小时,所以老者高曾祖得以逃脱被抓壮大的命运。

然而鸡笼寨居地委实过于偏僻,好奇往年一代代是怎么繁衍下来?忍不住好奇心,还是问起了老者夫妇二人。二人笑道,别看现在道路不便,往年畈区生活不好,吃饭吃不饱,山里面有吃的,什么麻根、葛根、蕨菜根、野菜、苦菜,吃的东西很多;还有花蒿,这个不能吃多,吃多了槽人;至于三月三,粑人魂的蒿子粑粑更是到处都是。还有一种蒿子,八路军经过是多吃这种,故得名。一边说刘阿姨带我出来,就在屋旁,摘了一棵很普通的蒿子。以前从来不知道这个还是可以吃的,刘阿姨径自吃了起来,还递给我一半。我尝了尝,不苦不涩。

回到屋内,宋叔叔接着说,讲人好讲,因为往年只要吃得饱就好讲人。宋叔叔的母亲、奶奶、太太、老太太、刘阿姨,还有她姥姥都是自潜山官庄嫁到鸡笼寨上的。夫妇二人都六十多岁了,没有打针吃药过,刘阿姨说的很自豪。

又问起鸡笼寨上还有几户人家,只有五家十几个人了。都姓宋,基本都五六十岁,还有一个小孩,平时在山下上学,周五晚上回来。宋叔叔语调转而低沉 ,话语里是道不尽的落寞。二十年前,还有四十七八个人,宋家八户、徐家两户。上世纪六七十年,土改时,甯家一户,从鸡涧河搬上来;七八十年代,还有一户黄家,从小涧冲里面搬上来,都好几代人了。

鸡笼寨上的年青人都在城里上学上班,留下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一辈。道路实在太差了,尤其每逢下雪天,山上人家只能足不出户。下山的路早就被大雪淹没,走路都走不出。买的年货、稻米粮食更是运不上去。问起一户人家屋顶的新琉璃瓦是怎么运上来的?宋叔叔说,去年公家在山上建通信塔,刚好有骡子拉建塔物料,那户人家就让骡子运上来。买瓦才三千多元,运费却远超买瓦的费用。这还是碰巧有骡子,要请人挑就请不起了。

过驼岭大桥,沿道而行,蜿蜒于鸡笼山下,逶迤于驼岭山间。盘旋回环,令人不辨东西。路下绝壁千丈,半山暗生层云。路宽三两米,仅可过一车,偶遇对向来车,一方须后退良久,寻一宽阔之地,方可错开。对于新科司机,此地令人颇为绝望。本地乡民,莫不鸣笛不辍,早为警醒。抵达岭头,回望对山,鸡笼寨中,数户人家隐约可见。而山脚所见之雄峻高耸的鸡笼尖,亦已匍匐脚底。驼岭脚下,路如系带。左拐复右拐,一路缘山而上,可谓驼岭十八拐矣。

相传驼岭山上,昔日有一雄关,曰“驼岭关”。起于清末,然百多年后,已很难再寻昔日景象。约五余十年前,关门倾圮,惟余数段断断壁残垣。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本地乡民久苦于交通之不便,于此开山修路,关门彻底拆除。部分关墙改为道路石摆,渐渐没于荒草间,实难想象,曾有“一关当此,万夫莫开”之势!

修路之时,乡民出工出力,手拉肩扛,以一锤一钎间以炸药。高峰期时,出工二百多人的代价。自九三年至九八年,历时五年之久,硬是在高耸的驼岭山中凿出了一条两三米宽的土路基来。每天中午吃饭时间,也正是攻坚时刻。趁着大家都返家吃饭,将那最难凿开的地方用炸药炸开。多的时候,一次放一百多炮,百炮齐鸣,炮声隆隆,声震数十里。壮哉!

古时,此地为羊肠小径。联通吾邑之晓天与潜山之官庄,多为山之两侧乡民往返其间。山高路险,乡民皆矫健异常,捷如猿猱。有乡民尽其一生,不曾出山中半步,县志形容其“以菽麦为食,终身不知米饮为何物者”。地之偏僻,可见一斑。而如此偏僻之地,明清以来,尤其清朝以来,民间往来日繁。当地豪绅遂募修石路,联通南北。南起安庆府,经青草塥、龙井关、殷家滩、八字门,过官庄,越驼岭,通舒城晓天镇、东西溪,北至霍山、六安。此路渐为舒潜间道。时至晚清,声势浩大的太平军与官军鏖战于此, 驼岭 遂成要隘。

百多年前的清咸丰初年,洪杨大军由桂入湘,沿江而下。一路占领武昌、九江、安庆、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号太平天国。清军和太平军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残酷的战争 。咸丰九年(1859年),曾国藩胡林翼谋皖,鉴于鄂皖边界“路岐贼众,防不胜防,非厚集兵力,难以抵御。”而太平军更是“东击西窜 ,攻我必救,使我蹙前踣后,我军冒大暑苦战,贼使饥民当锋镝,我已日夜疲殆,马队屡多冲锋刃,亦多伤毙,且诸军如九节度无统帅,禀命易失事机”。为阻止太平军由桐舒霍潜太等大别山区各山中小径绕至蕲黄 ,抄清军后路,也为了扭转清军在大别山区无尽小径中疲于应付的不利形势。胡林翼特派员于各险要隘口修建碉卡,以阻贼路。所谓碉卡,即碉房卡伦,本为四川和西北的一类军事设施;碉房即碉楼,卡伦即关卡。于高山大岭间险要部位修建关卡,或随山势,关墙有长近里许者。

咸丰十年(1854)四月,胡林翼遣安徽即补同知孙振铨赴潜山、舒城布置碉卡。孙振铨,时湖南巴陵人(今岳阳人),在其后来所著《潜山守御志》中提到他与胡文忠公的相识过程:“余以书生从戎胡文忠公幕府。咸丰四年秋,文忠公剿办粤逆,驻节湖南省巴陵县凤凰山。振刷团练,搜罗人才,札办岳阳总局者十一人,振铨与同乡王君云湖,皆列其中”。经过六年的出生入死,其才深得胡文忠公所爱。

胡林翼,湖南益阳人。字贶生,号润芝,谥号文忠,天下一等一的猛人。善调和诸将,其才不在曾国藩之下,左宗棠、 李鸿章皆受其保荐。伟人读了他的《胡文忠公遗集》后将自己的字改为润之,蒋将其与曾国藩的用兵之法编成《曾胡治兵语录》作为黄埔军校教材,曾国藩曾言 “润芝(胡林翼)之才胜我十倍”。四十九岁,英年早逝,谥号文忠,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的首领。为官贵州之时,起团练,设数百土堡于高山大岭间,数年即平定贵州叛乱。咸丰七年(1857年)秋 ,因蕲州接壤皖省,山径分歧,贼易出没,特檄唐训方修碉卡于蕲州。唐训方修碉卡时,与孙振铨多有协商,故此次派孙振铨主持潜舒二县碉卡事宜。

孙振铨四月份至潜山、舒城,成立碉卡总局,并委任其两位受业学生——伍学熙和邓士林为委员。“驰马握槊,出入山崖涧谷,穷岩奇巘,糜不登陟,览其攻守之致舆夫径途奇正险夷之交 亲为布置碉房卡伦,以益其守 ”。跑遍几乎舒潜境内所有的高山大洼,确立了几十处险隘后,立即着手建碉卡事宜 。建碉卡即是保护地方,所到之处,上至潜山知县叶兆兰 ,下至各地乡绅,皆积极出钱出力及木石建材等。以舒邑之朱溶、潜邑之朱芦溪柳铜章出力尤多,凡护佑桑梓者,虽百年岁月,又岂会忘于人间。

短短两个月内,即建好三十多个关卡。其中分布于舒邑的有驼岭关、梅岭关、巍岭关、元武关、天平关、茅岭关、健石关、朱砂岭关、鹤鸣关、竹林关、庐镇关,每一关卡除了关门、关卡墙,胡文忠公还要求各关兼修碉楼。“鄙意一卡总须五碉或三碉或六七碉,如品字形心字形梅花形……拒于必由之路,横立数碉,均可制贼之死命,即兵溃勇散,贼即逼卡仍莫可如何,碉卡所建,需高下因其势,左右酌其形,务乞妥酌,兼修坚实”。驼岭因其地势过于险要,只建了一座周围六丈的碉楼,名依山月牙大碉,而道扼潜太英霍的天堂(今岳西县城天堂镇,时属潜山境,乃晥鄂孔道)竟建有二十七碉,众碉散布其间,其势雄矣!

驼岭关关墙长三十八丈,高一丈,厚八尺。有女墙(城垛子)五十一个。关门宽四尺高七尺,并配营房两所六间。咸丰十年五月,仅仅开建一个多月后,驼岭关已巍然如巨龙,逶迤盘旋于驼岭山腰之上。碉卡已立,守备尤须谨慎。碉卡一为阻断贼路,二为节省兵员。碉卡的日常守备,由当地团练护守,并厉戒团练之职责。仅日常巡逻看护,贼来则只可固守,切不可浪战。与太平军战场厮杀,则交由湘楚军等正规军。对于驼岭关,胡文忠公尤为关切:“晓天不能派援,兆介(指潜山县令叶兆兰的兆字营和介字营)亦非能远战者,守兵出碉卡之外而战,必不得力,一败则贼固随之而起,只坚守,卡内毋闻人之战胜而高兴,毋闻他处之战败而气沮,弟意介兆不出关卡,尚可蓄势,尚可藏拙,若出晓天,而与贼战,终必败,则贼从此而入矣”。欲守之久,器必不可少。“需储守器,火礮、鸟枪、火药铅子、短刀长矛、旗帜、镫笼、油烛、米薪、盐菜、水、浆、斧铧、汲器,一有不备,不可守也”。驼岭双峰,雄关当立,任尔来者千或万,我自五十人守此关。随着蕲州、罗田、麻城、霍山、太湖、潜山、舒城、桐城等地关卡的相继建立,有力的阻滞了太平军陈玉成部及捻军龚德树部由皖入鄂的部署。之后数年 太平军、捻军相继为湘军、淮军所平,漫布于群山之中的碉卡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岁月荏苒,时光如水。驼岭关上的关墙、碉楼就那么静静的地矗立于驼岭山上,任那无情的岁月风雨吹打。渐渐的,乡民们习惯了它那庞然大物般的存在。那是他们祖辈守护家园的见证,代代护佑着山下人家。

沉寂了几十年后,寂静的驼岭关喧嚣再起,而山下早已是斗转星移,换了人间,大清已成 历史 ,国民党、共产党在大别山区又一次展开了殊死搏斗。而民国二十一年(1932),红二十七军主力徐海东部与国民党梁冠英部及潜山县官庄团防局余祝森率部在驼岭的一次战斗堪称经典。

是年十月,红二十七军被国民党梁冠英部堵在了我县晓天镇。中梅河镇当时是国统区,唯一可以行军的方向是过平田,翻越驼岭,自潜山官庄而去。而国民党余祝森部,已抢先占领制高点驼岭关。徐海东让中共晓天区委储德纯率游击队,潜伏于驼岭关左翼的鸡笼寨上;而徐海东部则提前通过张家冲绕道,逼近驼岭;后以小股队伍引诱梁冠英部沿大道直抵鸡笼寨脚下,直上驼岭。余祝森误以为是红军攻来,给予猛烈袭击,双方激战三个多小时,死伤数百人。激战正酣,潜伏于鸡笼寨上的储德纯游击队,猛扑而下,狠挫梁部。梁部腹背受敌,死伤八百余人,而后储部迅速撤退,与徐部撤往潜山官庄而去。

原我县第一书记史元生,在潜山舒城岳西交界区发动群众打游击。因国民党盘查日严,不得不躲到鸡笼寨上。当时鸡笼寨上已有数户人家,一户宋姓先人将他藏在鸡笼寨边的山洞里。那时条件刻苦,卫生条件很差。据宋氏后人回忆,当时其满身的虱子。某段时间,若是风声太紧,只能成天呆在洞里,由宋家先人送吃送喝,送的最多的是绿谷粑粑、绿谷糊汤、芋头、南瓜、红豆等杂粮。好在山区,别的或许不多,粗粮倒是不虞短缺。史元生当时特别喜欢吃红豆,而这些五谷杂粮伴随着史在鸡笼寨附近一呆就是三年。新政权成立后,史先后担任舒城县委书记、六安地区专员,五八年修建龙河口水库正是其主政时和时任县长李屏一起最早向六安地委和专员公署提出的,或许正是为了报答当年龙舒乡民的庇护吧。退居二线后,更是最多两年就来一次鸡笼寨,来看看当年有救命之恩的宋氏先人杨老太太,也看看这曾经给其以庇护的驼岭山水。来鸡笼寨的除了一度被打倒的史李杜外,原我县县委书记郭宪魁、原县长韦法德、原我省副省长马长炎,以及建国后我县首任县长杨震、省政协金启健主任、原县长韦法德等人都曾多次登上鸡笼寨。他们或是曾经战斗于此,或为缅怀这片红色大地,无不对驼岭难以忘怀。

而让人无以忘怀的,还有当地乡民口口相传着的一个开国大印以及金蜡烛的故事。偶尔从一位当地乡民口中得知,也说不清多少年前,有一帮人被追杀至金鸡寨。其中一位妇女身携一枚皇帝大印,后有追兵,追之甚急。急切间,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将大印包起来,塞入地上一个小石洞里,用土埋了起来。我心里琢磨,难道是南明石城王朱统錡的大印,被一个宫女带到我们这个穷乡僻壤来。因明末清初石城王据天堂(今岳西)飞旗寨抗清,离此不远,还是有可能的。后来当地的一位老者解了我的疑惑,原来所谓的皇帝大印,是一枚苏维埃政府大印(不知是不是成立于民国二十四年的舒霍潜边区苏维埃政府大印)。当时从金寨县带到鸡笼尖,建国后 ,县里数次派人来此寻找,都未能找到此印。上世纪七十年代,县党史办公室一次派了几十个人,也未有收获。如果能找到这枚大印,我县的红色 历史 必会更放光彩,用本地乡民的话来说,那我们舒城县就走时了。有些东西,刻意去寻它,未必能找得到。也许将来的某天,一位乡人无意间的一锄头就给刨出来了呢。

金鸡尖上的一对金蜡烛的传说,在当地也可谓人人皆知。金鸡尖自底到顶,垂直距离有三百多米。山顶面向驼岭脚一侧,有如刀削,形成一片裸露的的岩壁。每到夜晚,岩壁之上,总有两点光亮,一高一矮,熠熠生辉,犹如一对蜡烛。山下乡民不知何故,久而久之,都说那是一对金蜡烛,藏于崖壁之上。因地处绝壁,无人可抵,得以保存至今。山中藏有金子的消息不胫而走,甚至传到了隔壁的桐城县。百多年前,一个桐城人便带了七八个人过来,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才抵达岩壁中部,发现岩壁上有一个山洞。可是金子是怎么找也找不到的,只能空手而归,虽然他们没得到金子 ,可是陪伴驼岭脚下乡民多少代人的金蜡烛,自此再也没有亮过了。而这帮人,可能还去了我县其他的悬崖峭壁间,搜寻宝物。至少地处深山的我县汤池镇大岭村狮子山崖壁上的猴子洞,也被桐城一帮人搜寻过,至于收获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驼岭、鸡笼尖、鸡笼涧河的传说,何止于此。驼岭上的牛角尖,鸡笼涧河上张果洞,红二十八军于驼岭白果树成立中共皖西特委及二四六团的红色往事……无不令人心向往之。可是地处深山的驼岭,昔年那个峰峦深秀、草木葳蕤的世间桃源终归慢慢地为世人所忘怀。一如曾经高耸于此的驼岭关和依山月牙大碉,渐渐的湮没于驼岭的荒草中。惟余那一块断碑,诉说着曾经这里有座驼岭关!

1、《潜山守御志》

2、《从征图记》

3、《胡文忠公遗集》

4、《舒城文史资料》

5、《巴陵县志》

6、《舒城县志》(嘉庆版)

7、《续修舒城县志》(光绪版)

8、《舒城县志》(1995年版)

9、《舒城县志》(1986—2004)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