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丨 尽西风季鹰归未前一句(尽西风季鹰归未的典故出自)
2023年03月28日丨佚名丨分类: 问答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尽西风季鹰归未前一句和尽西风季鹰归未的典故出自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尽西风季鹰归未前一句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典故:
季鹰: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南归。(出自《世说新语》)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意思是:不要说鲈鱼肉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象西晋的张季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
他要借此表达的是自己不愿归隐,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2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文|筠心
今年暑假,我与家人南京小游,以苏浙之近,我们居然是初次光临六朝古都。逛夫子庙,夜游秦淮河,参观总统府……半途因天气炎热,老人身体不适,匆匆打道回府。回到杭州后,南京之游,模糊如梦,竟连一篇游记也凑不拢,实在有愧这座有着浓厚历史沉淀的城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歌的写作要“能感之”,而且“能写之”。我猜一切文学皆如此吧,必先内心有一份深切的感受,而后更有一枝深情的笔杆,方能成就一篇动人的作品。至于动人的程度,则切切实实与作者的胸襟、情怀有关。比如北宋词人晏几道,他那些怀念往昔家中歌姬的小词,一往情深,却格局有限,只因他所抒发的,不过是个人情感。而有的人,他的作品始终与国家命运、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文字,千百载之下,永不褪色。
既不能“感”,又不能“写”的我,对于南京,自然是交白卷,更遑论“动人”两字。然而,南宋乾道三年(1167)的秋天,二十八岁的辛弃疾登上南京,当时名为建康,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的赏心亭,一眺一望间,一阕脍炙人口的词作,便横空出世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通常被认为是两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可是,在这阕水龙吟里,既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豪放之情,又有“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婉约之致。 辛弃疾自称“江南游子”,且自命“英雄”,那么真是如此吗?那就要从他的身世谈起。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的五月,辛弃疾出生于北方金人沦陷区,山东历城。自小失父的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很早便树立了光复国土,忠义进取的崇高理想。1161年九月,趁着金主完颜亮起兵南侵,不堪奴役的沦陷区人民纷纷起义。“少年横槊,气凭陵”的辛弃疾,也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不久归附了以耿京为首的起义军。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上马击贼,下马檄草”,文武双全,深得耿京器重。第二年,耿京便派辛弃疾带一批人南渡,与宋高宗谈投奔事宜。可是,在他联络南宋期间,耿京被义军叛徒张安国所杀。
回到山东后的辛弃疾得知此事怒不可遏,他率领五十骑兵,冲入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并将其押解至南宋处死。 这一英雄之举,被南宋人洪迈记录:“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是说上至皇帝,下至各级士大夫,都因辛弃疾的豪杰作风,深深倾倒!
南归后的辛弃疾,日夜盘算着收复故国故土的大计。他向朝廷献上《美芹十论》、《九议》,详细分析了金兵形势,指出敌人并非不可战胜;也制定了北伐的策略,要“无欲速”,即要作长期准备。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得不到重用,数年沉沦于下僚之位,英雄无用武之地。当年叱咤风云,如今壮志难酬,他又怎能不黯然神伤!
秋天本就自带忧伤,何况登高所见,满目萧索。偏偏那孤鸿的鸣叫,一声声……却得不到同伴的共鸣,仿佛不受朝廷重视的自己。把佩刀看了又看,感慨地拍遍栏杆,却没有一个人能体会我此刻的心情!
这阕水龙吟的下半阕,辛弃疾连用三个典故。用典多,是辛词的另一特色。真不知,以将种自居的他,忙于研究兵法韬略的他,哪来的时间博览群书,并将那些典故天衣无缝地弥合于词中?“休说鲈鱼堪脍”三句,是说晋人张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怀念江南莼羹鲈脍,遂弃官回乡;“求田问舍”三句,指三国时刘备看不起像许汜,这种不关心国家安危,只顾自己谋私利的人;“树犹如此”,则是东晋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当年手植柳树已十围,叹息时光流逝,因此泫然泪下。
三个典故反用正用,串联一块儿,辛弃疾想说的无非一句话:我从不曾有回乡退隐的念头,也未将个人小家置于心上,可是年光似水,我一心想要恢复中原的志意却无法实现,禁不住涔涔泪落。
古代士大夫往往兼有儒家与道家的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可是,辛弃疾却不是这样,他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个性。这一点上,他与屈原很像。
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辛弃疾说:“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
只要是他认准的事,会竭尽所能去实现。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他,在南宋的四十多年里,有一半时间处于被罢官,放废家居。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朝廷主和与主战的矛盾,有南方人对南归北人的嫌隙,有因豪杰作风遭人弹劾,还因能力超群被人嫉恨……但是,只要起用,他总是心思有所作为。年年秋风起,他这个江南游子,除了偶尔发发牢骚,一次也不曾真正地想弃官归田。
辛弃疾的才干是有目共睹的:知滁州时,他仅用一年时间,便使滁州面貌焕然一新;他在江西平茶寇,在湖北平盗贼,但事后,却又清醒地向皇帝上奏疏——《论盗贼札子》,指出“寇乱”之源是官逼民反;他的理财能力也不容小觑,没让皇帝掏一分钱,便自行在湖南建成“飞虎军”;他在江西救荒中所表现的果敢与智慧,连大儒朱熹都为之赞叹。
更不消说,他心心念念的北伐事业。他为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积极出谋划策,收集情报,甚至六十五岁高龄毛遂自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年幼起,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梦想,辛弃疾一直坚持到,临死前的三声疾呼:“杀贼,杀贼,杀贼啊!”
伟大的思想,方有伟大的作品。
尽管他的豪情万丈,总被无情现实打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尽管当他追忆往事,也曾作愤激语: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尽管他为自己起了“稼轩”作为别号,尽管他亦颇享受“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的田园生活,午夜梦回,金戈铁马的报国之志,依然涌入心怀: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陈世焜《云韶集》云:“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却未能封侯。辛弃疾呢?叹!
()
【同系列文章】
穿越九百年,走近李清照
醉翁之意在哪里?
为谁零落为谁开:王安石的落寞
山抹微云秦学士:过尽飞鸿字字愁
词中人生:徽宗皇帝
3因起西风,鲈鱼堪脍,辞官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⑴建康:今江苏南京。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远山。
⑷玉簪螺髻: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⑸断鸿:失群的孤雁。
⑹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也有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
⑻“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⑼流年:流逝的时光。
⑽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⑾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⑿倩:请托。
⒀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⒁揾:擦拭。
【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这种感情的感染力极强。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4尽西风 季鹰归未前一句
尽西风上一句:
休说鲈鱼堪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 辛弃疾
[全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5《水龙吟》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
关于尽西风季鹰归未前一句和尽西风季鹰归未的典故出自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转自财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