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五斗米教是谁创立的(五斗米教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

作者:佚名|分类:信息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五斗米教是谁创立的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五斗米教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五斗米道详细资料大全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派。东汉顺帝(公元125—144)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因道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初入道者名为“鬼卒”,骨干称“祭酒”,以“治”为传教单位。传说汉安二年(公元143)已发展为二十四治,绝大多数分布于今四川境内。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相传还信奉《太平经》、《正一经》和《五斗经》等。张道陵死后,传子衡;张衡死后,传子鲁。东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降于曹操。西晋后,五斗米道开始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流传于农民中。南北朝时,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的支持下,“革新”天师道,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新天师道,为北天师道;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为南天师道。唐宋两代,南北天师道同上清、净明、灵宝各派并行于世,并逐渐合流,到元代都归并于正一道,又称正一派。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五斗米道 创始领袖 :张道陵 创始时间 :东汉顺帝时期(公元125—144) 创始地点 :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 简介,详细介绍,溯源,历史,内容,记载,流传,发祥地,创始人,代表人物,主要经典,基本教义, 简介 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详细介绍 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 (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奉道悔过 ,用符水咒法治病。设定二十四个传道教区,称二十四治(除北邙山治以外,均在今四川境内),治内设祭酒以领道民。 张道陵 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在巴郡、汉中继续传播五斗米道。设奸令祭酒,讲习《老子五千文》。除用符咒治病外,还“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设“鬼吏”专为病者请祷。承袭古代关于天官(天帝)赐福,地官(地祇)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话传说,祷时书写病人姓名及“服罪”文书三份,一份“上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称“三官手书”。病家常出五斗米以谢,俗称“五斗米师”。据传,时人“竞共事之”。 张鲁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他自号师君,以“鬼道”(即五斗米道)教民,初学道者皆名鬼卒,入道较久并得信任者为祭酒。祭酒又以统领部众之多寡而分为大、小头目,大头目称治头大祭酒。教民诚信,不欺诈。诸祭酒统辖区内,设义舍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食宿。有隐瞒小过者,须修补道路百步,将功抵过,略示惩戒。对犯法者,宽宥三次,而后再犯,才处以刑罚。史称“民夷便乐之”,朝廷力不能征。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张鲁投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溯源 在于吉等人布道的同时,巴蜀一带兴起了张道陵开创的五斗米道。考二者源流,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皆出自黄老道,且以神仙崇拜及方术为教义特征。不过五斗米道出现于巫觋盛行的区域,与巫道有所融合,因而巫术祭礼色彩更浓一些,即更偏重于宗教仪礼。而且由于太平道的领导的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不能在社会上公开传播,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不断发展壮大,遂成为道教正统。后世论及道教的创立,一般都认为是从张道陵开始。 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是在东汉顺帝年间(126一144)。《三国志·张鲁传》和《后汉书·刘焉传》中说: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鹄)鸣山中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称为“五斗米道”。一说张陵自称“天师”,故后世道教徒又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及其孙张鲁继续传教。 五斗米道的壮大和发展,是在张鲁时期。《后汉书·刘焉传》说,益州牧刘焉“任鲁以为督义司马”,张鲁因此掌握了兵权,于是他杀了汉中太守,既得汉中,在刘焉死后又袭取了巴郡,遂雄居巴汉之地,一直到建安二十年(215)投降曹操为止,前后28年。这一时期他在统治区内,大行五斗米道,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在他降曹之后,曹操对他“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将还中国,待以客礼,封鲁王子皆为列侯。”张鲁的女儿还嫁给了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亦名彭祖)。所以五斗米道并不因张鲁失势而中掇,并且随着张鲁东迁,更广泛流传在江东一带地方。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信奉的经典,在历史上有一些记载,如《魏书·释老志》: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宫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其书多有不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 历史 两晋时期,入五斗米道者颇有其人。王羲之家族即“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四川和江、浙地区农民领袖多有利用五斗米道起事者。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有众数十万人。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创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后称北天师道。陆修静重整道教经书,吸收佛教思想、仪节,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后称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净明道、灵宝派等合流。 五斗米道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为传道单位。张道陵死后,传其子张衡,衡死后,传子张鲁。东汉末年,鲁据汉中,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西晋后,五斗米道逐渐分化,一部分传播于官僚中,另一部分仍秘密活动于农民中。东晋时五斗米道领袖孙恩、卢循领导了长达十余年的农民起义。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革新”五斗米道,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 ,创立新天师道。此后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并得到太武帝的赞许。唐宋以后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张世系,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中心,是为江南各符箓道派之正宗。 “京产少恬静,闭意荣宦,颇涉文义,专修黄老。” 《南史·隐逸上》称其子杜栖亦续奉天师道,至于萧梁之世。另一天师道世家会稽孔氏,至孔灵产时继续奉道,他在 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后,有隐遁之怀,“宋明帝于禹穴之侧立怀仙馆,诏使居焉。” 此外,南郡枝江人刘凝之,于宋文帝元嘉(424~453)年间,“居衡山之阳,采药服 食,受天师化民之道”,而“王公赠遗,一无所受”。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但直至唐代,史书缺乏记载,情况不明。唐代中后期,张陵子孙在江西龙虎山续传天师道,逐渐形成传播中心,世称龙虎宗。从此 结束其早期发展历史,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内容 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主,基本经典是《道德经》和张陵编写的‘老子想尔注’,是一种多神教,以长生成仙为其最高目标。其道术主要是通过章表,符咒招神驱鬼(例如用三官手书来治病),以及行气、导引、房中术等。主要活动在成都周围,也可能在少数民族中传播。许多学者认为五斗米道与当地少数民族所盛行的巫术有很密切的关系。 记载 《法苑珠琳》六十九《妄传邪教》条:后汉时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道书二十四卷(《太平广记》引《神仙传》作“篇”)。 《云笈七签》卷六: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孟安排《道教义枢·七部义》及《云笈七签》卷六均言: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此经并盛明治道、证果、修因、禁忌、众术也。汉安元年,太上亲授天师(张陵),流传兹日。 经学者考证,此处《太平洞极经》与今、《太平经》内容基本一致,说明《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有一定关系。同时张衡、张鲁传教的一些措施,如教人有病思过、置义舍、禁酒等等,都与《太平经》经义相符。《典略》也说“衡法略同张角”,因此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者当同出一源。《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烹平中《173一177》,张衡(据《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说,原文张衡误作“张修”)在汉中传道: 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 ,使都习,号为奸令。 可知五斗米道曾以《老子五千文》作为他们信奉的主要经典,所谓《老子五千文》,是经张鲁(或谓为张陵)所定本为五千字。近代又在敦煌发现了六朝人所写的《老子想尔注》残卷,基本是《道经》部分的注本。系当时五斗米教祭酒宣讲《老子五千文》的注解本。近人饶宗颐(敦煌六朝写本张天师道陵(老子想尔注)校笺)认为,张氏(老子想尔注)多处演说“太平”、“守一”,实乃提倡其太平思想,以《太平经》之意旨解释《老子》。可知《老子想尔注》与《太平洞极经》确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经典。上面引文有言,五斗米道“其书多有隐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老子想尔注》《太平洞极经》应当属于这样的秘典之一。 另外,据《道藏·洞真黄书》称:《黄书》于东汉汉穿元年老子授张道陵,本有8卷。北周甄鸾《笑道论》亦提及五斗米道之“黄书合气”。其道为男女合炼之本,五斗米道不敢公开宣讲,故《黄书》亦为五斗米秘典之一(其书符文以黄色书写之,故名)。 五斗米道的主要经典应有《天宫章本》 、(灵宝经八《正一盟威妙经》 )、《太平洞极经》、《老子五千文》(或称《老子想尔注》)、《黄书》及章醮等道书。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指出,《正一经》中,最主要者为《正一盟威录》,所以劝召鬼神。又指出,此录盖出张陵,依托太上。《道藏》收《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录》1卷和《太上正一盟威法录》1卷,内容相类,皆为张陵的《正一盟威录》。 《老子想尔注》2卷,本己亡佚,后在敦煌遗书中被发现。可惜残阙过半,即《道经》部分缺开首部分(第一、二章), 《德经》部分全佚。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道藏》所收《赤松子章历》卷三至卷六所录章表,尚是三张古科。但其百分八、九十已经亡佚。已是残卷,并经后人整理。根据此书内容,证明五斗米道已具初步的宗教科仪。 流传 《黄书》8卷今已不传,但是《道藏》之中有《洞真黄书》、《上清黄书过度仪》、《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等卷。《洞真黄书》现仅存一卷,或为《黄书》之节本。《上清黄书过度仪》讲说行道仪法,《太上洞渊神咒经》谓“人以《黄书》受来经久不得过度,日日有考,令人多病,田蚕虚耗,宅中不利,不终年寿,中道而天。”可见《上清黄书过度仪》是与《黄书》并行的过度仪法。《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百景金阳素经》卷末按语说:“《太微黄书》本有8卷,真人昔于赤城山中,以大篆交带真文授许远游明君所有者是也。君所以未飞腾上清,掺驾云龙,正由不睹《石景八素》之篇第,今以《石景金阳文》相付行,令尽睹八卷之首也。”其书讲说服符升仙之道,乃配合《黄书》而行之道法。 发祥地 鲁讯先生说得好: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而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就在龙虎山麓的正一观原址。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率弟子入云锦山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云锦山便由此而改名为“龙虎山”。第四代天师张盛回龙虎山,为祭祀祖天师而兴建起“祖天师庙”,每逢三元节,登坛传录,各地学道者纷至沓来,形成了“昼夜长明羽人国”的繁华景象。桑海沧田,“天师庙”也几经修葺,名称也多次更改,明嘉靖时改为“正一观”。现在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建,并吸收了明、清时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艺术特点,整个建筑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仙骨傲然。 创始人  张陵(34-156年)。东汉顺帝人,又名张道陵,字辅汉。原籍江苏丰县,客居四川。东汉顺帝(126-144)年间,学道于鹤鸣山(或作“鹄鸣山”,相传在四川大邑县境内)中,自称“天师”(后来道教徒称他为“张天师”,“五斗米道”也称作“天师道”),借托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书”。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据载因为“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所以人们称其为“五斗米道”;又说,其道首为人治病,痊愈后病家要出五斗米,所以也称为“五斗米师”。 张陵 代表人物 “三张”。即张陵、张陵之子张衡、之孙张鲁,道内则称“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经过“三张”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五斗米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与方术及其组织制度。到张鲁时,据汉中自立,将其统治区域设为24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建立起政教合一政权,成为一方乐土。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鲁率众降曹。 在三张之后,主要代表人物是李雄、卢循等。李雄还于(303年)在蜀中建立起“成汉”政权,其业绩可与张鲁时代的汉中五斗米道政权媲美。 魏晋以后,五斗米道不仅拥有广大下层民众,而且得到了上层豪门士族的崇奉,并将五斗米道改造为称天师道。后来经过晋代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北魏的寇谦之等的改造和发展,“天师道”(即五斗米道)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道教正统;五斗米道信仰并没有被消除殆尽,仍在民间流传,直到隋唐时代,乃至辽代末年,还有利用五斗米道的起义作乱事件发生。 主要经典 《老子》。张鲁以《老子》为五斗米道主要经典,并为之作注,名曰《老子想尔注》,以阐述五斗米道教义思想。 基本教义 基本信仰是老子的“道”。他把老子的“道”人格化为有意志、能创生天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基本教义是通过守一、守道诫,达到长生不死。

2五斗米道创始人呢?

五斗米道创始人是张修。

张修(?-200年),东汉末年巴郡人,五斗米道真正的创始人。《后汉书·灵帝纪》说:“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秋七月,巴郡妖巫张修反,寇郡县。”〈注〉引刘艾《纪》曰:“时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五斗米,号为五斗米师。”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典略》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矅。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矅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 就是说,在张角传播太平道的同时,张修也在传播五斗米道。

创教经历

从“熹平中,妖贼大起”,至光和中,张修为五斗米道,再至中平元年的“巴郡妖巫张修反,寇郡县”的记载里,表明张修在汉中已十余年;再到据《资治通鉴》卷63所记张鲁杀张修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从中表明张修作为五斗米道的教主,前后活动约三十年的时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领导并努力发展五斗米道,曾经将五斗米道发展成为汉中和巴郡地区一股较大的势力,并用这股力量反抗东汉政府。武装斗争失败后,张修曾一度被刘焉招降,被封为别部司马。后与张鲁一起奉命去攻打汉中太守苏固,没想到却被张鲁所杀。其部众和五斗米道均被张鲁所夺。

3五斗米教是谁创立?

五斗米教是谁创立

五斗米道为道教派别之一,又称天师道、正一道,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于这鹤鸣山上,入道者每人需缴纳五斗米,故名五斗米道。张道陵号称“张天师”,为五斗米道第一任教主,他死后,儿子张衡继任为第二代教主。

五斗米道教是谁创立的

五斗米道为道教派别之一,又称天师道、正一道,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于这鹤鸣山上,入道者每人需缴纳五斗米,故名五斗米道。张道陵号称“张天师”,为五斗米骇第一任教主,他死后,儿子张衡继任为第二代教主。

五斗米教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吗

就是道教,,,今天道教祖庭龙虎山,拜的还是张天师张道陵。。五斗米教就是张陵建立的,在四川传道。早起名声不怎么样,三国时期叫他们米贼。

五斗米教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思想和民间方术。

五斗米教就是最早道教,龙虎山的传承教天师道。。

五斗米教拜的是什么神

五斗米教是东汉张道陵天师创立的道家原型,教五斗米道,就是加入合格道门只要教五斗米即可。拜的当然是三清了,主要是太上老君。

道教起源于哪里?创立于何时?教主是谁?创始人是谁?

道教起源: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

道教创立时间:东汉末年,距今1800年。

道教教主:老子。

道教创始人:张陵。

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开创了道家学派,那时候并没有道教,但道家在汉后开始兴起,于是老子就开始被人称为道教的教祖。

中国的道教创始人是张陵,道号张道陵,又叫张天师。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上云锦山宣扬教义,其后人张鲁集其大成。

现在的道教还是之前的五斗米教吗吗

五斗米在其中

五斗米教是不是在曹操手下?

不是的,在张鲁手上。

张鲁号称“师君”,为天师道道最高首领,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初入道者称“道民”;入道已久,并信道入精深则任“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张鲁以“治”为管理单位,在其统治区域内,设有二十四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祭酒则为一治道民之本师,并要定期聚会参访。

是谁创立了“五斗米道”

五斗米教(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传统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公元126-144年(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立。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可以说是我国民间宗教发展五斗米教史上最早的教派之一。

东汉顺帝(126-144年)年间,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张陵背井离乡,来到了民风纯厚、山川秀丽的蜀地,入居鹤鸣山(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炼,以求长生之道。张陵本大儒,博通五经,又熟知盛行于世的黄老之学、谶纬思想与神仙方术,乃据此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并吸收了巴蜀地区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分,创立了五斗米道(因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名)。它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因从其受道者须纳五斗米而得名。其召神劾鬼、符箓禁咒等道术,均直接继承了汉代方士的方术。

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陵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百姓师从者甚多。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之;张衡死,其子张鲁仍传其道。世称“三张”,道内则称“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经过他们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五斗米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方术及组织制度。

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七月,五斗米道首领——张修在巴郡率众起义,攻占汉中部分地区,以配合东方太平道策动的黄巾军大起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益州牧刘焉委张修为别部司马,又委张鲁为督义司马,兵合一处,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张鲁又杀张修,吞并其部众。刘焉死,其子刘璋继位,以张鲁不听调遣,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自立。东汉王朝因忙于在东方剿杀黄巾余部,无力西讨,乃采取怀柔策略,委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于是,张鲁借机在巴、汉地区推行五斗米道,并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自号“师君”,为五斗米道最高首领,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初入道者称“鬼卒”;入道已久,并笃信其道者则号“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祭酒与鬼卒在道内地位平等,没有贵贱之别。张鲁以“治”为管理单位,在其统治区域内,设有24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

张鲁以《老子》为五斗米道主要经典,并为之作注,名曰《老子想尔注》,以阐述五斗米道教义思想。他教育道徒要互助互爱,“诚信不欺诈”。道徒有病,则“自首其过”。为此,设立“静室”,作病人思过修善之所。又设“鬼吏”,主要为病人请祷。对犯法之人,不随便处罚,“三原然后乃行刑”,比孔子的“不二过”要宽容得多。他还命人在境内大路边建立“义舍”,教人们不要蓄积私财,多余的米肉交义舍,以供过往之人食用。不过,只能“量腹取足”,不可多吃多占,“若过多,鬼辄病之”。此外,他还实行禁酒等利民措施。因此,深受境内各族人民的欢迎,使汉中成为下层民众心中的一方乐土,仅关西民众从子午谷投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在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情势下,张鲁以五斗米道据险自治20多年,在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实践著农民阶级渴望的理想王国,这在我国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的尝试。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是决不允许农民阶级有这么一块乐土存在的。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在镇压了黄巾余部之后,亲率20万大军进攻汉中。张鲁在阳平关防线被破后,自知力不能敌,遂率众降曹,从此张鲁政权不复存在。然而,由于张鲁的降曹,五斗米道传人及其徒众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害,得以保存实力,继续在民间从事活动。

西晋武帝泰始(265-274年)时,陈瑞在蜀中传播五斗米道,“徒众以千百数”。惠帝永宁元年(301年),李特在青城山五斗米道首范长生的支持下,率领天水、略阳、扶风、......

天师道是谁创立的!

张陵(34-156),一名张道陵。张道陵创建的五斗米教(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他撰写了《老子想尔注》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他在装扮上一是穿黄色道袍,佩剑,持印与戴符,成为天师道传教的最重要嫡传信物。如果道教是张陵创建,依道教在中国历史的影响,那他将排在十名前后!张陵只是对道教的创建有着第一位的作用。

4五斗米教是谁创立

五斗米道为道教派别之一,又称天师道、正一道,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于这鹤鸣山上,入道者每人需缴纳五斗米,故名五斗米道。张道陵号称“张天师”,为五斗米道第一任教主,他死后,儿子张衡继任为第二代教主。

关于五斗米教是谁创立的和五斗米教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03 04月

2023-04-03 23:05:07

浏览124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原来这么赞(赞怎么样) 银行利息怎么算(银行利息怎么算年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