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佚名|分类:信息

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分享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的相关知识,通过是也会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相关问题来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的话,希望大家别忘了关注下本站哈,接下来我们现在开始吧!

1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属于什么级别的刊物

根据学科方向,选择相对应的学术核心期刊来分等级。

还有以下几点:

1、注意期刊的“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是有区别的

2、一些地方大学的学报也是不错的投稿选择

3、在网上检索这些编辑部的名称和刊名,获取有用的鉴别信息。

(自然科学部分)

一类期刊:

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国科学院)

二类期刊:

综合类:自然科学进展

2. 数学类:数学学报、数学进展、数学年刊、应用数学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3. 物理学类:物理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学报、半导体学报、金属学报

4. 化学类: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工学报

5. 生物类: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动物学报、遗传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6. 地理类: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

7. 计算机技术类:计算机学报、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8. 电子、电工、自动化类: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电工技术学报

9. 材料科学类:无机材料学报、中国稀土学报、材料研究学报

10. 体育类: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三类期刊:

综合类: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 数学类:数学物理迹春学报、应用概率统计、应用数学和力学、工程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系统科学与数学、计算数学 

3. 物理学类:中国激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天文学进展、光学学报、计算物理、物理

4. 化学类:分析化学、化学通报、应用化学亩州帆、物理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有机化学、高分子学报、分析试验室、色谱、硅酸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5. 生物类:昆虫学报、微生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生态学报、水生生物学报

6. 地理类: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资源科学、人文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自然灾害学报、地球学报

7. 计算机技术类: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

8. 电子、电工、信息、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学报、信息与控制、电视技术、通信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

9.材料科学类: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人工晶体学报

四类期刊:

上述一、二、三类学术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须为专业学术、理论、技术性刊物,并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准,北京大学)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2. 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重点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五类期刊:

在一般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六类期刊:

在一般专业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社会科学部分)

一类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

二类期刊:

综合类:社会科学战线、文献(国家图书馆)、国外社会科学

2. 哲学类:哲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科院马列主义所)、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 

3. 社会学类:社会学研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统计研究、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民族研究

4. 管理学类:中国行政管理、管理世界(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中国管理学会、国家经贸委)

5. 政治学类:政治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求是、世界经济与政治

6. 法学类:法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7. 经济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中国工业经济

8. 新闻、广播、电视、出版事业类:中国记者(新华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电部政策研究室)、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会)

9. 图书、情报、档案学类: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会)、迅雹大学图书馆学报(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图书情报工作、档案学通讯

10. 科学研究类:科学学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

11. 教育学、心理学类: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研所)、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学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

12. 体育类: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

13. 语言学类:中国语文(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语言文字应用

14. 文学类: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

15. 外国语类: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所)、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

16. 艺术(含作品)类: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人民音乐)、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栏)、美术研究、装饰

17. 历史、考古类: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史研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18. 党政管理类:中国行政管理、求是(中共中央)

三类期刊:

综合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文史哲

2. 哲学类: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毛泽东思想研究 

3. 社会学类:中国统计、中国人才、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计划生育、世界民族

4. 管理学类: 领导科学、中外管理、管理科学学报

5. 政治学类:社会主义研究(委托华中师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中共编译局)、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所)、青年研究

6. 法学类: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中外法学(北京大学)、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

7. 经济学类: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统计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科院经济所)、国际贸易问题、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会计)、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金融研究(金融研究杂志社)、宏观经济管理(国家计委)

8. 新闻、广播、电视、出版事业类:中国出版(国家新闻出版署)、编辑学刊(上海编辑学会)、现代传播、中国电化教育(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研究

9. 图书、情报、档案学类:图书馆杂志、情报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学会)

10. 科学研究类:中国软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研管理

11. 教育学、心理学类: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华中理工大学)、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教学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科所)、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评论(福建教科所)、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学科教育、学前教育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12. 体育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

13. 语言学类:语言研究、语文研究、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

14. 文学类: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

15. 外国语类: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语大学)、现代外语

16. 艺术(含作品)类:人民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美术观察、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栏)、中国摄影

17. 历史、考古类: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物、旅游学刊(中国旅游学院、中国旅游局)、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考古与文物

18. 党政管理类:高校理论战线()、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统计研究、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会计)、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科技进步与对策

四类期刊:

上述一、二、三类学术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须为专业学术、理论性刊物,并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准,北京大学)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2. 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重点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五类期刊:

在一般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六类期刊:

在一般专业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2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在一篇严谨科学的小学 教育 论文写作中,引用参考文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理念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教育 毕业 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张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薯埋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东北 财经 大学2010

[2]马越越.低碳约束下的中国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3]范丹.低碳视角下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4]颜敏.能力偏误、教育溢价与我国工资收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12

[5]黄万阳.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测度、效应与矫正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6]孟军.能源节约、碳减排与中国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3

[7]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行乱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

[8]张有绪.品牌资产模型与测度 方法 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

[9]徐勇.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0]刘晖.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1]卢永艳.基于面板数据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2]袁捷敏.产能和产能利用率新测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3]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14]关大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15]黄宇慧.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综合平衡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 黄路数带蚂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 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6.

[3] 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 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 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 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 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 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9] 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10]蒋亦华.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路径的现代特征与实践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26~28.

[11]荣鸿利、王丽丽.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J].教师园地,2006(9):64~65.

[12]蔡秀玲.课程改革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求[J].教育管理研究,2010(37):60.

[13]李瑾瑜. 专业精神——教师的必备素质[J].中小学管理,1997(4):13~15

[14]李伟诗.浅析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特殊性及其专业水准[J].教学与管理,2010(7):35~36.

[15]朱琼敏、洪明.近年来美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和改进举措[J].教师教育研究,2006(1):76~80.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萧宗六,余白主编.学校管理学新编[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柳斌,方亮主编.21 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全书(二)[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3]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

[4]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戴维 A 德森佐(David A. DeCenzo),穆恩(Henry Moon).毛蕴诗主译.管理学原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沈振佳主编.小学教育评价[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陶西平.教育评价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梅新林,吴峰民主编.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建议--基于天津、吉林、江苏、浙江、河南、贵州、甘肃七省(市)的调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赵勇,王安琳,杨文中.美国小学教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2.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网上银行论文参考样本

4.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3班级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在实践中的误区反思]

“解题是智力的特殊成就,而智力乃是人类的天赋,正是绕过障碍、在眼前无捷径的情况下迂回的能力使聪明的动物高出愚笨的动物,使人高出最聪明的动物,并使聪明的人高出愚笨的人。”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G.Polya)就对“问题解决”做出了明确的提倡。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并产生了诸多有关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理论,对国际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问题解决”教学也开始走入数学课堂,对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发起了挑战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这一理论本身的概括与空泛性以及部分教师对这一策略的片面理解等原因,也导致了“问题解决”教学在操作层面上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与误区。因此,对这些易发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反思,对于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以及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舍本逐末,忽视数学本质

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性与应用性,提倡数学与生活实际应用相联系。这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使数学回归生活。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广泛开展,我们欣喜弊亩笑地发现原本了无生趣的数学课堂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思维变得更加宽泛活跃,“填鸭式”教学正在逐步隐退,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诚然,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广泛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矛盾正在日益凸显:教师过分重视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创建,以至于学生在漫无边际的幻象中忘乎所以,真正的教学重心却无法凸显;小组讨论学习几乎完全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很多学生在处于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跟着大家浑水摸鱼;问题解决被引入了生活情景,老师却忘了在问题解决中提炼思维方法,让课堂重归数学……总而言之,数学原本所具有的学科味道与价值已被完全隐没。如:教师在乘法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引入了儿童公园的情景,欲通过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培养学生的乘法运算能力与数学情感,教师让学生都来讲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都抢着发言,课堂氛围空前活跃:有人说发现了过山车,有人说看到了很多孩子在玩耍,还有人说发现了飞碟……学生叽叽喳喳活跃得很,老师却急了,赶忙定住幻灯片向学生提出空中列车每个座位的所需人数相等,求人数等问题。而学生的兴趣却早已不在这些问题上,对老师的租含问题也不愿意再去深入思考,课堂再次陷入“沉默”。

的确,生动有趣的情景,活跃热烈的课堂氛围,从这其中我们仿佛看到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焕发了新的生机。但物极必反,这种对于数学课堂“回归生活”的极端强调也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的本味。再华丽的“外衣”也无法遮掩内在的空虚,数学课堂如果仅仅只注重外在的修饰以至于湮没了数学本身的色彩,孩子又如何去感受数学知识本身的价值呢?在笔者看来,现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并不应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颠覆,而是继承发展,是扬弃。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建构性,我们也强调在生活与实践中学习,但同时我们也需保证我们教学过程是围绕着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数学的思维与方法而展开,这也即是数学的本质。如果数学的“本”都缺失或淡化了,又何谈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呢?因此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课堂设计中,我们要合理权衡,不能让“感性的课堂”遮掩了数学的“理性之光”。

二、 望文生义,教学重归旧路

“问题解决”到底是什么?很多教师在没有真正明确问题解决的内涵的情况下,只能望文生义,徒袭其表:“问题解决”就是让学生不停地解决问题,就是题海战术。这样的理解最终导致我们的教学改革的失败,数学课堂又重新走进了枯燥乏味的、无穷无尽的“解题战”中。的确,“问题解决”教学需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方法,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通过反复的、大量的解决常规性习题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这并不是“问题解决”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作为走在改革最前线的教师,务必要对“问题解决”教学的深层思想与内涵作出正确理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学改革重归旧路。

那么耐握“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有着丰富多彩的答案。较早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How We Think)中谈到的“问题解决”五阶段模式:开始意识到问题;识别问题;收集材料形成假设;接受或拒绝试探性的假设;“问题解决”和评价。数学教育界广为流行的波利亚的解题模式: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美国数学教育家匈费尔德解题过程:了解问题;尝试理解整个问题;试探一些思路;寻找新信息和局部评价;实施计划;证实以上各阶段之间的联络和转变。布朗斯福特和斯特恩的五步“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之间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概括来说,其思想基本一致:“问题解决”教学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更是一种在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教学观指导下的一种新型数学教学策略,它要求在不脱离数学本质的原则下,教师尽可能地发挥“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创设教学情景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和健全的心理结构。

只明确了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真正内涵,我们的教学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不会做无用功,否则就算“问题解决”常挂嘴边,也只是新瓶旧酒,改革的背后依然是陈规老套,又有何用?

三、 重果轻因,忽视思维过程

恩格斯说:思维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从学科角度来说,作为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数学是思维活动的最集中体现,它本身就是一门讲求思维与方法的精密科学,它注重结果的准确性,但它同时也注重严谨精确的思维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问题解决”即个体从给定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过程,是一种认知途径和思维探索步骤。不同于“题海战术”建立的条件反射,“问题解决”是一个“受控的信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主体的密切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在很多心理学家看来,“问题解决”正是思维的实质。因此,我们说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寻求问题的解决,而是试图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解决”的思维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意识。然而在教学的实践操作中,却还是有许多老师过分执拗于问题结果的对与错,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探查与引导,忽视了问题解决之后的过程反思,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操作中的误区之一。

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过程的启迪与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的过程教学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动因,它使知识储备型教学,吸收型教学转变成为全新的智力开发型教学。数学应加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这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它是评估数学教学质量的深层标准,也是区分现代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相对于“问题是否得到正确的解答”,“问题解决”教学的关注点更应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不能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点,更不能以其为目的。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切不可迷失在对问题结果的追求中,而是要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对其思维做好正确、适当的引导并强调问题解决之后的过程反思,以求达到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的目的。

四、 顾此失彼,轻视问题发现

波利亚曾说:“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实践表明,学生都十分乐于去探索解决他们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这实质上也是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应该给予、保护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然而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由于理解的偏颇把教学的重心全都放在了“解决”这一环节之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教师都忙于搜索或设计各种富于技巧性的问题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解答,却无意识地占用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这样的教学貌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质上却变相地成为了另一种弃学生的学习情感于不顾,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课堂霸权”。

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很多老师直接向学生引入问题,拿出一些圆柱和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和一堆沙子,让学生分组试验探索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通过小组实验的方式,充分保证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教师却没有意识到,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都告诉了学生:用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通过倒满的次数得出他们之间的体积关系。这样的解决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学生来说解决过程显而易见,学生也就不会太多地去思考,“问题解决”也只能流于表层和形式。相比之下,有的老师的选用的方法则更为恰当。他们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底面积与高大小不一的圆锥圆柱,其中只有两组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在这样一个情景下,学生就没有那么容易马上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了,“问题感”立马浮现:应该怎样通过现有的知识与器具得出圆锥圆柱的体积关系了?几个小组立马忙活开来,量尺的量尺,倒沙的倒沙……通过多次的试验验证,恍惚中学生好像发现两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之间具有比较明确的体积关系,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可以通过计算出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来得到圆锥的体积。这样的 教学设计 也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的,只不过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的思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给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与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问题是学习产生的根本诱因,是思维的起点,而问题意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创造、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作为“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环节,问题发现的过程亦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从学科角度来说,数学问题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以及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无论从现实意义来说,还是从数学理论自我完善来讲,数学问题的发现都极具意义。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千万不能顾此失彼,在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还需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情感。

五、 生搬硬套,应用缺乏灵活

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总是说“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模式,但在笔者看来,与其说“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模式,还不如说它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策略。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中,很多老师都把它看成一种僵化的模式,当成死板的教条来恪守。这样最终导致了数学课堂依旧回归“死板”,缺乏灵活,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进程,进而使“问题解决”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亦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又一误区所在。

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不同的学者对“问题解决”教学都有着不同的理解,相应地他们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可见“问题解决”教学并不只有一条“独木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它可以有多种“变式”。我们只有在深刻领悟了其科学内涵的基础之上,依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还须注意到不同教学策略、方法之间的整合。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虽然具有很强的优势并被广为提倡,但其也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策略。面对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教学内容的复杂多样以及教师教学特点的风格迥异等种种限制,数学学习没有必要全部经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问题解决”教学的同时还要掌握好其他多种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舍、融合,充分挖掘每种方法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单一僵化的误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能。

以上从五个方面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误区进行了反思,并不完善,解决这些误区的策略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若要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并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做更为广泛和详细的调查,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仍有巨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 郎淑雷.“问题解决”教学在数学新课程中的运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 任红艳,李广洲.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3] 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4] 胡炯涛.数学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刘永庆)

4河南教育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一、河南教育学院在哪里

河南教育学院地址在河南省郑州市郑开大道76号,该校是一所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举办,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二、河南教育学院介绍

河南教育学院是全省唯一一所以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和师范性、应用型本、专科人才的省属成人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河南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1978年正式设立为河南教育学院。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立足基础教育,服务基层,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道路,逐步形成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重,普通和成人教育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一体的办学格局。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我校相继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专科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大学生就业工作水平评估、高校党建工作水平评估和学报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157项、厅级课题39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厅局级奖派梁励377项;发表学术论文1827篇,其中SCI、EI、CSSCI收录158篇、核心论文537篇;著作128部;科技咨询报告117篇。学校小麦育种中尘芹运心在王世杰博士的带领下研发的豫教系列小麦新品种相继在河南、安徽、湖北等地推广种植面积达1500余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RCCSE社会科学综合类(高职专科成高院校学报)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教育类扩展期刊;自然科学版被评为RCCSE高职专科成高院校学报核心期刊中的权威期刊。为顺应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办学趋势,更好地服务于河南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从1993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教育,先后开设有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等45个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与途径,相继与武汉厚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职北方智扬(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校拥有纬五路和龙子湖两个校区,占地588746.16平方米,建筑面积28.08万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教学大楼、行政管理中心、学生餐厅等;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篮(排)球场25个,网球场6个;投入800余万元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861人,专任教师45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6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29人,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8人。国家级模范教师、国家优秀教师5人,享受省管专家津贴3人,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33人。设有19个院系、3个教研部。拥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首旁级名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建有软件工程实训中心、物流专业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165个、校外实训基地106个。

学校于2004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先后开设汉语言文学、英语教育等12个专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普通本科教育教学经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层次。为了切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近年来,学校开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就开设的专业和在校生人数来看,已逐渐从以师范教育类转变成以应用技术型为主,像旅游管理、会计电算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应用技术型专业,生源质量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并取得良好的社会赞誉。

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学校还担负着为我省基础教育培养培训师资和教育行政干部的主要任务,是河南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河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河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河南总站等机构均设在我校。学校以此为依托,共培养培训出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及其他专业人才32万余人。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欢迎。生源质量连年提高,就业形势逐年看好,经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调查,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位居我省高校前列。先后荣获“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河南省省级文明学校”、“郑州市级文明单位标兵”、“河南省五好党组织”、“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在河南日报和大河网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学校连续三年进入“河南本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行列。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第三届(中部)高等教育发展高端研讨会上,我校获得2012年度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称号。

5在歌唱中情感与作品的融合

在歌唱中情感与作品的融合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魅力正是由于作曲者的心灵之作与演唱者的自我情感体验相契合达到的。演唱者不应该只重视演唱水平的提高,还应该在拓展自身素质上多下功夫。声乐表演艺术是文学、艺术、历史、审美等多种文化的积淀,是词曲作者和演唱者思想感情的外延和表达,是演唱者综合素质的体现。

摘要: 无论是什么音乐作品,作为歌唱者必须对作品本身有足够的理性认识,分析作品的词义内涵等,做好岩轮充分的准备,深入细致地体会,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演唱技巧。在演唱时,只有加入情感的表现才能使演唱出来的声乐作品动听、感人。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演唱经验,简要阐述了在歌唱中如何使情感与作品更好的融合。

关键词: 歌唱;情感;声情并茂;措施

声乐艺术的情感,是歌唱者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体验的情感,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是声乐演唱的目的。要把一首声乐作品演唱好,作为演唱者要充分了解歌曲,从多个角度来挖掘作品,在作品原有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以表现作品丰富的内涵,体现出作品的魅力,真正做到将情感与作品风格的完美融合,将唤起的情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同时使观众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一、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声与情作为歌唱艺术的两大重要构成,恰如骨骼与血肉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如果没有情感只强调声音,极容易陷入“唯技术论”的陷阱,丧失歌唱的审美价值;只强调情感,则极易表现为情感泛滥,破坏歌唱的艺术情境。我们无法接受仅有“骨骼”的干枯、僵硬,也难以接受缺乏生命力的“血肉”堆砌。无论多么高超娴熟的表演技巧、多么感人至深的内心情感,都应该是为准确生动地赋予声乐作品以鲜活的音乐生命而存在的,绝不能把单纯追求高超的技巧或纯粹地展现丰富情感作为歌唱艺术的唯一目的。歌唱艺术应该始终贯穿技术服务情感、情感展示技术的宗旨,追求声音技巧与情感表达的平衡合理。

只有跳出技术技巧条条框框的制约,让技术真正成为表情达意的手段,让情感表达成为展示技术技巧的方式,摆脱声与情貌合神离的“水油混合”状态,真正做到“骨肉相亲”般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建立起合情合理的平衡关系,才能从为了歌唱的“歌唱”,升华为返璞归真的歌唱艺术,到达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二、如何加强情感与作品的融合

(一)深入分析声乐作品,理解把握其情感特征

这个过程包括对作品地域性、歌词语言和内容、创作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理解。

1、对作品的地域性分析

我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每一首歌曲都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各地域在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情感。一个作品,首先要分析它是哪个民族的,这个民族的人民有什么性格和情感特征;这个地域产生的歌曲有哪些特点,是如何产生的等等。

2、对歌词语言和内容分析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又是歌唱的灵魂。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某一作品的语言要求。在内容上,歌曲要表达含义,离不开的还是歌词内容。我们在拿到一首作品时先不要演唱,而是把歌词大声有感情地朗诵几遍,这是很有用处的。我们要深入挖掘词义,有了对词义理性方面的掌握,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情感。

3、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分析

演唱者对每一首歌曲,除了弄清词义外,还要弄清作者创作时的具体背景和意义。词意内容只是表面,不能只作一般的粗浅理解和表现,而重在挖掘它潜在的内涵。从中了解搜枣燃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的生活环境、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灵活运用声音音色,准确表现歌曲韵味

音色是语言的一个重世虚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真实情感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有谁忽视音色的选择,他就必定会犯错误。要想唱好一首作品,单凭演唱者一成不变的声音来演唱远远不够。应根据不同歌曲的情绪和情感的需要选择恰到好处的音色和力度。对演唱来说,作品中的情绪和情感千变万化,高兴、愤怒,平静、冷漠等等,声音的色彩变化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达欢乐时的音色应当是有光彩的、生动而流畅的。表达深刻的悲痛、内心的绝望时都用低暗的音色。表现恐怖和神秘的情绪是要把嗓音放低,使它变得暗些而略带嘶哑声。不同歌声的音色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艺术效果。悲伤而缠绵的音色催人泪下,悠扬而甜美的音色使人心旷神怡。演唱者要巧妙运用自己的声音色彩完成歌曲的表达。

同时,在演唱时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对比,这样可以使听众的情绪随着歌曲起伏变化。这里的强和弱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说法,二者是相对而言的。演唱者需要有微妙、灵敏的感觉,对音色的力度有细腻的分析和表达。具体到作品中,由强及弱或由弱及强都需要有对比的力度效果。这些力度的变化关系演唱者要经常加以练习,控制好力度的运用对一首歌曲的表现至关重要。掌握这一技巧,会使我们更好的、更细腻的表达作品内容。

我们都知道歌曲表现的是味道,也就是韵味。这是一首作品“魂”的'体现。曲作者会把一些个别的音加以装饰、处理,使之富有一定的韵味色彩,歌曲变得更有魅力。歌曲韵味处理主要运用的手段有波音、倚音、滑音、重音、顿音以及变化音等。

(三)分析并结合自身个性特点,表达作品魅力

由于每个演唱者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演唱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委婉深情,有的质朴深沉;有的纤细优美,有的刚健豪放;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主要是每个人对歌曲的理解不同。每首歌曲都有其本身的创作背景,其中包括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并以此来描绘理想中的情景。这一切是一个整体,表演者要用自己的感受、天赋与歌唱技巧把作者的意图完整的表达出来,决不能一味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有的演唱者在了解了作品背景与风格后,也能有大致的情感表现力,但在真正演唱时,总认为自己的情感表现应高于作品本身,因而过分夸大了自己情绪的表现,使作品失去本身的魅力。

(四)提高文化修养,拓展自身素质

演唱者不应该只重视演唱水平的提高,还应该在拓展自身素质上多下功夫。声乐表演艺术是文学、艺术、历史、审美等多种文化的积淀,是词曲作者和演唱者思想感情的外延和表达,是演唱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位演唱者都应大量地博览群书,精读力作,努力缩小知识的盲区。演唱者必须要深入生活,因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想准确的表现出来,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拓展视野,巩固知识,积累经验,为作品的表达作铺垫。

三、结语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魅力正是由于作曲者的心灵之作与演唱者的自我情感体验相契合达到的。演唱中,声音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融入感情的歌曲就像一盘色、香俱全的菜肴,看起来十分诱人,而吃起来却索然无味。在表达情感时,也应多几分理智,理解情感,感受情感,然后去恰当地表现情感。演唱者不但要在歌唱过程中将技术与激情有效地结合,产生出优美的声音,更需要注意在诠释曲目时能准确运用这种结合,在整体歌唱发声状态基本的范围内作某些音色、气息等的调整,形成符合情感表达需要的声音质量,符合表达某个作品的要求,让作品充满灵性,达到情感与作品风格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詹姆丝.弗兰契斯.库克.名歌唱家论歌唱艺术.章枚译[M].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

[2]关欣.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神形兼备”的表演.辽宁工学院学报[J].2003年2月第5卷第1期;

[3]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杨天君;声音色彩是情感的外在反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张密丽;声乐表演内心情感发展的三次级进[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

6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校本课程有哪些

[摘 要]校本课程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学化学课程的特殊性和农村地域的广泛性,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具有很高的开发研究价值。笔者结合本市域的研究,从该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纲要、教材与教案编写及实施体会等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实践与认识。

[关键词]农村中学 化学校本课程 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国家及地方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而产生的游镇,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化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传授化学知识、提高公民综合能力和化学学科素养的平台,也应是尊重学生个性,提供满足他们学习化学需求的平台。农村地域广阔,中学条件相差很大,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农村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与中学化学课程有机整合,提高农村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效益?这是农村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领导的指导下,我市进行了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下面谈谈一年多来的实践与认识。

(一)确立《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灵魂。在开发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之初,我们就提出:①《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必须与国家中学化学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实现;②《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必须“姓农”,内容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调皮橘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为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为《农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制定了如下课程目标,用课程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过程,防止或避免校本课程开发偏离方向。

1.知识与技能:获得与自己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获得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学习化学知识,体会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收集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关注农村,学会生存,增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养成积极向上,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制定《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活动使之顺利开展的保证。我们制定了《湘乡市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它由主题内容、开设区域和教学活动建议组成。主题内容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一些可参考的题材;开设区域是根据不同地域的学校建议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则是为开设相关的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活动建议,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自行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燃磨团在内容选择上要最大限度地选取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的化学知识。初中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际应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科技等都是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内容选择上要重视与农村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继而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中化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和农村本地的实验材料作为化学实验探究的场所与器材,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问题的科学精神,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基于此,我们编制的湘乡市农村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的主要内容为:

(三)编写《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教材和教案

根据课程纲要,各校根据本校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二至三个主题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我们主要以主题式及主题―导学―活动式两种形式来编写教材和教案。

1.主题式:通过研究确定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又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主题。再将相关主题的化学知识按照教学结构或知识结构重新建构和组织。如某中学的《化学物质与健康》主题,将化学物质与食品安全进行融合,主要有如下内容: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某些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主题―导学―活动式:确定相应的主题后,教师再提供阅读材料、数据资料、典型案例等文本材料和图片作为信息,作为研究的起点和载体。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部分――活动体验。如某中学利用学生对湖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很熟悉的条件,组织学生,调查研究该公司的啤酒生产。

(四)开发、实施《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体会

1.促进了我市农村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在实施《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由于是教师自己设计教材和教案,使得该课程更容易被老师们理解与实施。如课程目标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定,教材与教案的编写都是教师们经集体讨论而成,任课教师都能领会实质,教学中把握自如。反过来,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这样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首先,教师课程意识得到了提高。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初中化学课程的实施者转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这样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其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给教师创造了更大的课程设计空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了课程开发的能力。

再次,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省、市课程专家、学校教师、校长、家长、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厂矿技术人员、农林水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参与。在合作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最后,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开发与实施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的方法。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反思,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行动研究能力。

如一个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对农村家酿米酒感兴趣,开设了《米酒的酿造》这一校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原计划主要从反应原理与酿造技术的角度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农村里流传有不法商贩在米酒的蒸馏过程中加入几滴甲胺磷(一种农药)来提高出酒率。加甲胺磷真能提高出酒率吗?这样做对吗?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教师继续开设了《食品安全与健康》等知识,和其他老师一起,再拓展为《米酒与传统文化》。随着校本课程的一个个专题的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3.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化学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和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的追求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某中学的几个学生在学习完《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校本课程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继续探究,对湘乡城区排污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并向市政府提出了治理湘乡城区水污染的方法建议,受到政府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毕华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辉,韩春亮.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旷湘平.从化学的课程特征谈化学教学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6,(9).

[4]何长涛.农村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9).

关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和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19 04月

2023-04-19 05:48:11

浏览11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广汽丰田今日价格表(广汽丰田今日价格表图片) 靖康之耻公主肛裂而死(靖康之耻的公主们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