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新中国邮票发展历史(中国邮票的发展历史)

作者:佚名|分类:资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新中国邮票发展历史,以及中国邮票的发展历史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哪个,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是在哪一年

我国发行的一枚邮票是清代政府海关试办邮政发行的大龙邮票,不过你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后发行的第一枚邮票是什么吗?据了解新中国发行的第一枚邮票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邮票,也是首枚以“人民邮政”为标志的新机构所发行的邮票,被称为“开国第一票”,见证了新中国的诞辰历史,因而也有着重大的纪念意义。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0月8日,新生的共和国就发行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邮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邮票是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而专门发行的,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首枚邮票,这套被铭记为“纪1”的新中国纪念邮票第一套,共四枚,同一邮图,面值与刷色不同。

当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近代邮刊》上,有一篇文章以半文半白的文字详尽描述了这套邮票的特点:“图案中尚有北京式建筑物及凌空飞机之背景,及群众擎旗游行情状,风格特殊,甚为壮丽美观。按此票乃人民邮政首次发行之第一套全国性邮票,又为象征新中国诞生之第一套纪念邮票,意义极为重大。届时发行,畅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群中之盛况必属空前无疑”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此套邮票的设计图稿与发行图稿所标注的发行基或答单位不尽相同。其设计图稿标注的发行单位为“华北人民邮政”,这也就是说此套邮票是由代行邮电部职能的原华北邮政总局设计的,而后来当此邮票发行时,则标注为“中华人民邮政”,正式印制在邮票上。据记载,当时的“华北人民邮政”曾向“华北人民政府”提出:“为了便于邮票的全国统一使用,拟将现在华北地区邮票上刊印的‘华北人民邮政’改为‘中华人民邮政’或‘中国人民邮政’。”因此,这套邮票的设计稿虽标注的是“华北人民邮政”,但在邮票发行时,则是将“中华人民邮政”,正式印制在邮票上。

从设计角度而言,这套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主题的新中国第一套邮票,是由华北邮政总局邀请美术家张仃和钟灵设计的画稿。据悉,当时的北平,邮票承印厂家均采用雕刻版方法印刷,印刷周期长。为使邮票尽快问世,遂定采用胶版印刷,并在1949年9月19日,距会议正式召开还有两天之时,赴上海商务印书馆签订了印刷合同。由于原稿是铅笔画,着名邮票设计家孙传哲先生按原稿又整理加工绘成制版图,终于这套纪念邮票得以在1949年10月8日面世。

从面值而言,这套纪念邮票的4枚邮票面值分别为旧币30元、50元、100元和200元,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三省货币与其他地区人民币尚未通用,另行加印了“东北贴用”字样邮票,而由于这套第一版邮票发行量少,邮政消耗大,遂在1955年1月15日发行再版票。

可以说,“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团困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在新中国邮搏慧政史和邮票史上堪称数个“第一”:这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邮票,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一套纪念邮票,其是以新中国全国性会议为题的第一套纪念邮票,也是中国百余年来邮票上第一次印有邮票志号“纪1”,而且作为新中国邮票,其第一次印有北京天安门城楼图案。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作为新中国邮票的“第一枚”,其记录了新中国诞生历程,是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和深厚历史价值的珍贵邮花。

2中国邮政日戳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1?清代我国1866年在海关试办邮政时起用了邮政日戳,但是现在没有当年的实寄封保留于世。目前发现现存信封上最早的日戳为1875年,是由两个同心圆构成的,全部为英文,上为Customs(海关),下部为地名,称海关小圆戳。还见过1872年的含英文PAID(邮资已付)的腰圆形日戳。

清代邮戳1878年发行大龙邮票以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五地使用过椭圆形海关汉文地名邮戳。1896年邮政脱离海关,改称“大清邮政”,1897年1月13日起改用八卦戳,每一卦代表一个地区。按周易进行推算,应有64种,但已知的官方公布的只有30种,它们是:北京、牛庄、天津、大沽、烟台、重庆、芜湖、南京、宜昌、沙市、汉口、九江、镇江、上海、吴淞、苏州、宁波、杭州、温州、福州、罗星塔、厦门、汕头、广州、琼州、北海、龙州、蒙自、思茅和河口。但从实寄封和旧票上只发现了25个地名,沙市、北海、蒙自、思茅、河口五地未见到实物。集邮界还发现过另外3种官方没公布的八卦戳(第31卦戳、38卦戳和46卦戳)。

八卦戳对应的地名不好记忆,戳盖倒了就容易误认是另一种地名的邮戳,特别是从戳上反映不出日期来。八卦邮政日戳1904年改为干支纪年邮戳,简称干支戳,以农历计。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天干共有10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12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互相配合,每年用一组,共有60种搭配,60年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这期间共经历了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8年。干支戳分为三格式和腰框式两种。三格式邮戳外圈有单线和双线之分,圈内有两条横线把圆圈分为三格,上格为省名,中格为年月日,下格为地名;腰框式是在圆圈内中部加一矩形框,框内为年月日,上下为地名,有汉文和汉英文两种。腰框式较三格式大,又称大干支戳。

2?辛亥革命后的中华邮政时期改用民国纪年以后,邮戳也相应改成民国纪年,只使用过单线腰框式邮戳。中华邮政时期邮戳后来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31日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启用“洪宪元年”邮戳,到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此戳前后只用了83天。目前此戳极不好找。1923年恢复使用单线三格式邮戳,从1933年起为防止有人除去邮戳再重复使用邮票,邮戳的线条改为钉齿,可把邮票盖穿或打下深深的印记。

3?新中国邮政时期建国初期,继续使用单线三格式邮戳。但取消了其中的英文地名,中文书写方向也改为自左至右排列,年份改为公元纪年,日期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少数民族地区增加了民族文字。自1957年起,开始使用单线双月牙腰框式邮戳,直径有25mm和30mm两种,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大戳。上半圆环为地名,下半圆环为邮政局名或支局号码和邮编,下月牙内为戳号,字钉槽里的年、月、日、时可更换。邮戳按邮政统一规定式样制作。1985年7月27日邮电部再次颁发《邮电日戳印模规格标缓羡准与使用管理规定》,对日戳的种类和使用范围都作了详细规定。1985年的邮政日戳邮电日戳分:普通日戳、邮资已付日戳、特种日戳三大类。普通日戳又分邮政日戳、电信日戳、机要日戳以及包裹收寄机、邮资机、过戳机等机器上装配的日戳四种。特种日戳分风景日戳和邮政教育培训使用的模拟日戳。普通日戳仍为单线双月牙腰框式,上半部刻省、市、自治区和市县地名,下半部刻该局邮政编码。邮局内部生产单位和火车、轮船、汽车押运日戳不加刻邮政编码。1988年在邮戳上增添了邮政编码代替投递地区。从1995年8月起,开始逐步换用新戳,改为单线边无格式,取消了上下月牙和中心的方框,集邮者称之为“单线空圆戳”。日戳中日期有统一规定:对于字钉式日戳,“年”用4位数表示,“月、日、时”为个位时,用一位数表示,如1997年8月15日9时表示为“1997?8?15?9”;对于拨轮式和各类机器日戳,“年”、“月”、“日”、时”都用2位数表示,如1997年8月15日9时表示为“97?08?15?09”;邮资机上的日戳为单圆,上方是地名,下方是局名,中间是日期,“年”、“月、日”都用2位数表示,从左向右排列。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部地区的贵州、广西、青海握或、西安等地曾使用过特殊式样的邮戳,即单线边双月牙式,直径略段哪伍大于25mm,其上月牙内,有的嵌有一颗空心或实心的五角星;下月牙内,有的嵌有数码号。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腾飞,电脑的普及推广,各地邮局在邮政营业工种上,大都使用微机操作,利用微机局部网技术,在邮政营业窗口完成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发行、特快专递等多项业务及支局内部统计、结算、制单等作业的自动化处理,改变了邮政业务传统的手工操作,在各种业务单册、收据上也使用了电子打印的日戳(故称之为电子日戳)。电子邮戳实际是由微机控制,由打印机打印而成的,电子日戳和手戳(或电动日戳)序号应一致。如果更换手戳应重新进行微机程序输入,以保证手戳和电子日戳戳印序号相同,并进行日戳卡片登记。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4 05月

2023-05-14 23:40:18

浏览117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今天是农历几月几号(今天是农历几月几号?阴历几月几号?) 胃间质瘤是什么病(胃间质瘤是怎么引起的)